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梅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楊梅痔
楊梅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痔瘡之一類,因其外形狀似楊梅而得名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祁坤所撰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書中記載:「形似楊梅,只癢不痛,乾燥無膿,此梅毒將發之候也。」意指其皮損隆起如楊梅顆粒,表面乾燥而不流膿,患處瘙癢明顯而無痛感,且多與梅毒(古稱「楊梅瘡」)潛伏或發作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楊梅痔之成因主要與濕熱毒邪下注、氣血瘀滯於肛門肌膚所致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- 梅毒侵襲:古醫家觀察到,此症多伴隨梅毒發作,乃因穢毒濕熱鬱結於下焦,瘀阻經絡,發為痔瘡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酗酒,致使脾胃濕熱內蘊,下注肛腸,形成痔核。
- 氣血失調:久坐久立、勞倦過度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肛門局部血絡瘀阻,結聚成痔。
臨床表現
楊梅痔的特徵如下:
- 形態:痔核呈顆粒狀突起,簇集成片,狀如楊梅表面。
- 症狀:以瘙癢為主,疼痛輕微或無痛,患處乾燥無滲液,與一般濕熱型痔瘡(如膿血便、灼熱疼痛)有別。
- 病程:若伴梅毒,可隨毒邪深入而漸見其他楊梅瘡症狀(如皮膚潰爛、筋骨疼痛)。
治療原則
根據《外科大成》記載,治療楊梅痔需內外兼治,以清熱解毒、托里透邪為主:
-
內服方藥:
- 如聖散:清代常用治梅毒初起之方,含防風、白芷等藥,以疏風透毒。
- 托里解毒湯:黃芪、當歸配伍金銀花、甘草等,益氣活血兼清熱解毒,適用於正虛毒戀者。
- 若濕熱偏盛,可加萆薢滲濕湯(萆薢、黃柏等)以利濕化濁;血瘀明顯者,輔以桃紅四物湯活血散結。
-
外用療法:
- 熏洗法:以苦參、蛇床子、五倍子等煎湯熏洗,祛風止癢、收斂痔核。
- 貼敷法:可選用清熱解毒類藥膏(如黃連膏)塗敷患處。
古籍記載與鑑別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楊梅瘡相關痔疾,強調其與普通痔瘡(如血痔、牡蠣痔)之區別在於「癢多痛少,毒深形異」。而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則指出,此症若久不癒,恐毒邪內攻,需及早祛毒托里。
總結
楊梅痔屬中醫痔疾之特殊類型,與梅毒關聯密切,治療上須注重解毒與調理氣血。其診斷需結合形色症狀,並與風濕熱痔、血熱腸燥型痔瘡鑑別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