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清叟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清叟

楊清叟,元代著名醫學家,禾川(今江西吉安一帶)人,專精醫術,尤其擅長外科疾病的診治。他以中醫外科理論為基礎,結合臨床實踐,編撰《外科集驗方》(亦稱《仙傳外科秘方》),為元代外科學的重要文獻之一。該書主要論述癰疽(即化膿性皮膚疾病)等外科病症的辨證與治療,內容涵蓋病因病機、診斷要點及方藥配伍,反映元代中醫外科的學術水平。

在傳統中醫學中,癰疽被歸類為「瘡瘍」範疇,其成因多與氣血瘀滯、熱毒蘊結或正氣虛弱相關。楊清叟的著作中,特別強調「辨證施治」的原則,針對不同階段的癰疽(如初期紅腫、成膿期或潰後久不收口)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,內服外敷兼施。例如:

  1. 內治方藥

    • 對於熱毒熾盛者,主張使用清熱解毒之劑,如黃連、黃芩等配伍托毒排膿藥物。
    • 若屬氣血兩虛而瘡瘍難斂,則以補益氣血為主,輔以生肌長肉之品,如黃芪、當歸等。
  2. 外治技法

    • 強調瘡瘍初起宜消散,成膿則需切開引流,並記載多種外用膏藥、散劑的製備與應用。
    • 對於潰後傷口,注重祛腐生肌,選用輕粉、乳香等藥物促進癒合。

楊清叟的學術思想承襲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,認為外科疾患雖顯於體表,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。其著作後經後人整理,由蕭倪刊行傳世,對明清中醫外科發展產生一定影響,亦為後世研究元代醫學提供了寶貴資料。

補充中醫專業背景

  • 中醫外科學在元代已具系統性,除癰疽外,還包含癭瘤、痔漏等疾病。《外科集驗方》的內容體現了當時對「五善七惡」(判斷瘡瘍預後的標準)等理論的應用。
  • 書中部分方劑配伍體現「君臣佐使」原則,並融合道家醫學思想,如「仙傳」之名可能與道教養生療法有關,反映中醫古籍中醫道交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