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時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時泰(字貞頤,又字穆如),清代武進(今江蘇常州)人,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進士,曾任山東莘縣知縣。其人不僅為政有聲,更以醫術聞名,尤精脈診與本草之學,屬清代中醫藥學派之重要代表人物。

楊氏醫學思想深受明代周慎齋與清初張璐影響,推崇二人「調理脾胃以安五臟」及「陰陽升降」之理論。臨證擅以脈象辨析病機,強調「脈合形神」,通過寸關尺三部九候,精準判斷寒熱虛實,處方用藥常簡而效宏,體現「藥簡力專」之辨治特點。

其學術成就尤顯於本草研究。得劉若金《本草述》後,深感其「以經解藥,以藥證經」之深意,遂耗時六載,刪繁就要,撰成《本草述鈔玄》三十二卷。該書突破傳統分類,依藥物氣味形色與臟腑經絡關係重新歸類,並結合臨床驗證補充藥效。如論黃芩時,不僅承襲劉氏「瀉肺中無形之熱」之說,更增「氣分鬱熱從少陽透解」的應用心得,反映其融會傷寒理論與溫病學說的獨到見解。

楊氏對藥性理論亦有創新,提出「草木稟四時之氣」說,主張藥效須結合採製時令與地域特質。如認為「春採茵陳取其發陳,秋取女貞子得其金氣」,此種時間醫學觀,與《內經》「司歲備物」思想一脈相承。現存《本草述鈎玄》刻本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等機構,為研究清代本草學演變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