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中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中極
大中極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大全》,即關元穴之異稱。關元穴屬任脈,為人身要穴之一,位居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三寸處。此穴為小腸之募穴,亦為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任脈之交會穴,故其調理範圍廣泛,尤擅補益下焦、培元固本。
定位與取穴
關元穴定位於臍下三寸,約四橫指寬度。取穴時可仰臥,於腹部正中線,臍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之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培元固本:關元為「元氣之門戶」,中醫認為此穴能溫補腎陽、益氣固脫,主治元氣虛損諸證,如虛勞羸弱、遺精陽痿、宮寒不孕等。
- 調理下焦:因其為小腸募穴,可調理腸腑功能,改善泄瀉、腹痛;另對泌尿系統疾患如小便不利、遺尿亦有效用。
- 回陽救逆:古醫籍載,此穴可治「陰證傷寒」或陽氣暴脫之危候,常與神闕穴配伍施灸。
臨床應用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可行補法,以溫補下元。
- 艾灸:為關元最常用之法,尤適虛寒證,如《扁鵲心書》強調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」,常灸此穴可延年益壽。
- 配伍:
- 配三陰交治婦科、男科病;
- 配太溪治腎虛腰痛;
- 配中極治小便頻數。
其他別稱與文獻記載
除大中極外,關元穴亦別稱「次門」「丹田」,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歷代醫家視其為養生要穴,如《醫宗金鑒》稱其「諸虛百損,壯一身之氣」。
此穴名「大中極」,既反映其位於人體中線(任脈)之要衝,亦喻其調和陰陽、統攝氣血之中樞地位,與「中極穴」上下相應,共司下焦氣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