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士瀛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士瀛

楊士瀛(約12-13世紀),字登父,號仁齋,南宋著名醫學家,福建懷安(今屬福州)人。出身於醫學世家,因目睹當時庸醫誤診害人之狀,遂發憤鑽研醫術,終成一代名家。其醫術精湛,尤擅長傷寒及兒科診治,更以其醫學著述聞名於世,對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均有重要貢獻。

主要醫學著作

楊士瀛一生著書立說,流傳至今的主要醫學著作有三部,合稱《楊仁齋著作三種》:

《仁齋直指方論》二十六卷

此書為楊氏代表作,專論內科雜病證治。全書採「以證統方」的編撰方式,內容綱目清晰,言簡意賅。書中既收錄諸家學說,更融匯其多年臨證心得,對各類病證的辨證論治均有詳細闡述。尤為可貴的是,書中提及不少楊氏獨創的診療見解與方劑配伍,如對痰飲病的分型施治,以及對氣血失調證的調理方法等,體現了其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
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》七卷

此書為楊氏研究傷寒學的重要著作,主要根據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理論,結合臨床實際加以發揮。全書以證候為綱,系統歸納各類傷寒病證的特點與治療方藥,並在每條證治前附以歌訣,便於誦記與臨證應用。楊氏在此書中特別強調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的結合運用,對後世溫病學說的發展有一定啟迪作用。書中還詳細論述了對傷寒變證的處理方法,顯示出對仲景學說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。

《仁齋小兒方論》(又稱《嬰兒指要》)

此書專論兒科病證的診斷與治療,按病證分門別類,對每種小兒常見疾病的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、治療方藥均有詳細分析。書中特別注重小兒體質特點,指出「小兒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的生理特徵,強調治療須「量兒大小,審證輕重」。對驚風、疳積、痘疹等兒科常見病證的辨治尤具心得,並創製多首針對小兒體質的專用方劑。此書對後世兒科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醫學思想與特色

重視脈診與辨證

楊士瀛十分重視脈診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,雖其專論脈學的著作已佚,但在現存著作中可窺見其脈學思想。他主張脈證合參,強調「脈為醫之關鍵」,對各種病脈的描述與主病分析細緻入微。在辨證方面,善於綜合運用八綱、臟腑、氣血津液等多種辨證方法,尤其擅長從痰飲、氣滯角度分析雜病病機。

臨證用藥特色

楊氏臨床用藥講究「藥證相符」,重視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關係。其方劑組成常體現以下特點:

  1. 善用溫燥藥物治療痰飲病證
  2. 注重理氣藥的配伍使用
  3. 對補益藥的應用謹守「補而不滯」原則
  4. 根據病情輕重靈活調整方劑組成與劑量

醫學教育思想

楊氏著作中體現出強烈的醫學教育意識,其編寫醫書特別注重內容的系統性與可操作性,常以歌訣形式歸納要點,方便後學記誦。在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》中,採用「總括」形式將複雜的傷寒證治條理化;在《仁齋直指方論》中,則以「直指」方式闡明醫理,避免繁瑣論述,充分體現其「示人以規矩」的教育理念。

學術影響

楊士瀛的醫學著作在南宋時期即已廣為流傳,至明清兩代多次刊刻,影響深遠。其對內科雜病的辨治思路,特別是對痰飲病、氣血病的論述,為後世醫家所借鑒;其兒科學說對後世兒科專著的編撰有重要啟發;而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》更成為研究傷寒學的重要參考文獻。楊氏醫學理論務實精要,臨床經驗豐富可信,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