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世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世芬,清代醫家,字菊農,具體籍貫不詳。曾任太醫院八品吏目,兼上藥房值宿司藥官,屬清代太醫院中下級醫官體系。太醫院吏目一職主司醫務文書與藥材管理,而值宿司藥官則需輪值宮禁,負責御藥房藥材調配與煎煮事宜,職務攸關皇室用藥安全。

在清代太醫院制度中,吏目雖品階不高,但需通曉《醫宗金鑑》等官修醫典,熟稔藥性配伍。楊氏既任此職,當具備紮實的方藥知識,尤其精於宮廷常用方劑如「四君子湯」、「六味地黃丸」等經典配伍。其值宿職責更需掌握「合藥分劑法則」,嚴格遵循《御製藥味分量》規定,體現清代官方醫學對劑量精準之重視。

考清代太醫院職掌,上藥房司藥官須詳辨藥材產地、真偽及炮製法,如道地藥材「浙八味」或「川連」之鑑別,與《本草綱目拾遺》所載地方藥物知識相涉。楊世芬既兼此職,其藥學造詣或涉及江南進貢藥材之驗收,反映清代藥政制度中地方與中央的醫藥互動。

此外,太醫院醫官多需參酌《傷寒論》與溫病學說以應時疫。楊氏所處的乾隆—嘉慶年間,正值溫病學派鼎盛,吳瑭《溫病條辨》問世,太醫院用藥可能融合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辨證思路。雖無楊氏著述傳世,然其職務背景顯示其醫學訓練必涵蓋經方與時方兩大體系,並受官方醫學教育規範影響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八品吏目常由地方舉薦良醫考選入職,推測楊世芬或先具民間行醫經歷,後經太醫院「九科考試」拔擢。此背景使其醫學思想兼具民間實踐與官醫特色,符合清代「儒醫」通方脈、識藥性的傳統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