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楊守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明代醫家楊守吉,乃南都(今江蘇南京)人士,活躍於正德至嘉靖年間(1506-1556年),為當時金陵地區傷寒診治之佼佼者。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,尤精於六經辨證體系,於太陽病傳變機制與少陰證候辨治頗有獨到見解。
考明代傷寒學發展,受金元四大家影響甚深。楊氏臨證既承襲劉完素寒涼派清熱之法,又融合朱震亨養陰學說,形成「清熱保津」治療特色。其診治傷寒重視舌診與脈象合參,提出「舌質映腑,苔候氣候」之辨證要訣,於熱病初期即能預判傳經趨勢。
楊守吉於《傷寒論》少陽病篇有所發揮,認為「少陽為樞」不僅指病位在半表半裏,更包含三焦氣化樞轉之義。其治療少陽病善用柴胡類方,注重調暢氣機,佐以化濕泄熱,此治法與當時江南地區濕熱氣候特徵相呼應。對於陽明腑實證,除承氣湯類方外,尤擅長配合白虎湯清泄胃熱,體現其「腑病當通,熱病當清」的治療思想。
據地方醫史記載,楊氏曾創製「清解透表湯」,融麻杏石甘湯與銀翹散之長,專治春溫夾濕之證,方中石膏與滑石同用,取其辛涼透表、淡滲利濕之效。此方劑組成反映其用藥注重「透邪外達」與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原則,深合吳又可《溫疫論》「透達膜原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