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趾
大趾,又稱足大趾,為人體足部之第一趾,乃十二經脈循行所過之要處,於中醫理論中具特殊意義。
經脈聯繫
大趾與多條經脈相關,尤以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脾足太陰之脈……循趾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。」此處「趾內側」即指大趾內緣,為脾經起始之處。另《靈樞·經脈》亦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起於大趾叢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。」足厥陰肝經始於大趾背側毛髮邊際,上行於足背,故大趾為肝經氣血所發之端。
此外,足陽明胃經之一分支亦與大趾相關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間出其端。」顯示胃經氣血可透過分支達於大趾,與脾胃運化功能相呼應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認為,大趾與肝、脾二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其經脈布於大趾,若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可致大趾屈伸不利,甚則筋脈拘急;脾主四肢,脾經循行於大趾內側,脾虛濕盛者,常見大趾浮腫或沉重乏力。
臨床上,大趾形態與色澤變化亦為診察要點。如大趾甲色蒼白,多屬氣血虧虛;趾端青紫,常為寒凝血瘀;若大趾紅腫熱痛,則可能與濕熱下注或痛風(中醫稱「曆節風」)相關。
腧穴與治療
大趾周邊分佈多個重要腧穴,如脾經之隱白穴(位於大趾內側,趾甲角旁0.1寸),為井穴,主調月經不調、崩漏等氣不攝血之症;肝經之大敦穴(大趾外側,趾甲角旁0.1寸),亦為井穴,可疏肝理氣,治療疝氣、陰挺等疾。針灸或艾灸此二穴,可調動經氣,平衡臟腑功能。
總結
大趾雖為肢端末節,然其經脈絡屬與內臟相連,於診斷與治療上皆具重要價值。透過觀察其形態、感知其異常,可窺探肝脾等臟腑之盛衰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理論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