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楊毓斌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楊毓斌(字爵臣),清代江寧(今江蘇南京)人,為中醫臨床名家。其醫道啟蒙緣於至親病痛——父母久病纏身,後父弟更因庸醫誤治而喪命,遂發憤鑽研醫理,尤精脈診,終成一代儒醫。

脈學造詣:
楊氏臨證首重脈理,深諳《內經》「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」之旨。其診脈不僅辨浮沉遲數,更考究三部九候之氣機升降,善從弦滑結代等脈象中判讀臟腑虛實,尤擅透過脈勢變化預測病勢轉歸,此見解詳載於其醫案集中。

辨證特色:
承襲仲景六經辨證體系,兼融葉天士衛氣營血學說。治外感病強調「先辨營衛,後定經絡」;對內傷雜病則遵李東垣脾胃論,用藥常佐升降相因之法。其處方架構嚴謹,每於經典古方中加減化裁,如以小柴胡湯調和三焦樞機時,常依證參入梔豉湯或芍藥甘草湯等方義。

臨床實錄:
《治驗論案》收載其典型醫案,如治暑濕誤治案中,詳述如何從患者左關脈弦數兼舌苔灰膩,識破前醫過用辛燥之弊,改投三仁湯合六一散法,五劑而瘥。另載「晨泄案」,憑尺脈沉弱而斷為命門火衰,非盡責脾虛,仿四神丸意創變通方,足見其辨證入微。

學術傳承:
其醫案刻本於晚清廣傳杏林,對江南溫病學派與經方派之融合頗具影響。書中多見引述《傷寒論》條文與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論述,反映其守正創新之學術脈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