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肝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養肝陰
在中醫學中,養肝陰為滋陰法之一,是針對「肝陰虧虛」證候的治療方法。肝陰隸屬肝之陰液,具有滋養肝體、柔潤筋脈、制約肝陽等功能。若肝陰不足,常見頭暈目眩、兩目乾澀、脅肋隱痛、肢體麻木、煩躁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狀。
理論基礎
肝陰與腎陰密不可分,中醫有「肝腎同源」(又稱「乙癸同源」)之説。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,故肝陰虧虛往往伴隨腎陰不足,臨床上常需肝腎同補。然滋養肝陰與滋補腎陰用藥略有差異:滋腎藥多厚重味鹹,如熟地黃、龜板等;而養肝陰則以「酸甘化陰」為原則,選用酸味與甘味藥物配伍,酸能斂陰,甘能補益,共奏養陰柔肝之效。
常用藥物
養肝陰藥物多具滋潤柔養之性,常用者包括:
- 枸杞子:甘平質潤,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。
- 女貞子:甘苦涼,補益肝腎,清虛熱。
- 白芍:酸甘微寒,養血斂陰,柔肝止痛。
- 旱蓮草(墨旱蓮):甘酸寒,滋補肝腎,涼血止血。
- 五味子:酸溫,斂肺滋腎,生津安神。
- 酸棗仁:甘酸平,養心益肝,寧心安神。
- 萎蕤(玉竹):甘微寒,養陰潤燥,生津止渴。
- 桑椹:甘寒,滋陰補血,生津潤腸。
配伍應用
養肝陰常需結合其他治法:
- 肝陰虛兼肝陽上亢:配伍平肝潛陽藥,如鉤藤、石決明。
- 肝血不足:加當歸、阿膠以養血柔肝。
- 虛熱內擾:搭配知母、地骨皮清虛熱。
- 肝腎陰虛:合用熟地黃、山茱萸滋補腎陰。
與其他滋陰法的區別
- 養肝陰:側重於肝體本身,以酸甘藥物為主,柔潤筋脈、緩解肝急。
- 滋腎陰:側重下焦,多用厚重之品填補腎精。
- 養胃陰:以甘涼清潤為主,如麥冬、沙參,重在生津潤燥。
臨床應用舉隅
如「一貫煎」以生地黃、枸杞子、沙參、麥冬等滋養肝陰,主治肝陰不足、肝氣鬱滯之脅痛;「補肝湯」則以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黃配伍,兼補肝血與肝陰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「臟腑相關」之思想,透過滋養陰液以恢復肝之生理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