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生五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生五難探微

養生五難之源流考證

養生五難之說,最早見於魏晉時期著名思想家、養生家嵇康所著《答難養生論》。嵇康承襲道家養生理論,結合當時社會現象,系統性地提出影響養生的五大障礙。其文曰:「養生有五難:名利不滅,此一難也;喜怒不除,此二難也;聲色不去,此三難也;滋味不絕,此四難也;神慮轉發,此五難也。」此論不僅概括了外在行為對健康的影響,更深層地揭示了心理情志與生理健康的緊密聯繫。

五難之詳析

一難:名利不滅

中醫理論認為,過度追逐名利會導致「志過於外」,使「神躁動而不安」。此種狀態下,人體氣機逆亂,肝陽上亢,久之則陰陽失調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強調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指出過分的物質追求與精神安逸相違背。名利心過重者,常伴隨思慮過度,耗傷心脾,導致心脾兩虛,表現為失眠多夢、食慾不振等症。從經絡角度觀之,過度思慮可使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氣血運行紊亂,進而損傷後天氣血生化之源。

二難:喜怒不除

情志致病在中醫理論中佔據重要地位,《黃帝內經》有「怒傷肝」、「喜傷心」之說。過度憤怒易致肝氣上逆,表現為面紅耳赤、頭痛眩暈;長久鬱怒則可導致肝氣鬱結,形成胸脅脹痛、月經不調等症。喜樂亦然,《儒門事親》記載:「喜樂無極則傷魄」,過度喜悅會導致心氣渙散,神不守舍。從五行生剋而言,肝木過旺會剋制脾土,心火亢盛則下汲腎水,形成連鎖病理反應。中醫調治此類證候,常用疏肝解鬱、養心安神之法。

三難:聲色不去

「聲色」在此指過度的感官享受,包括淫慾與聲樂之娛。《養性延命錄》云:「淫聲美色,破骨之斧鋸也。」從中醫臟象學說分析,房勞過度直接損傷腎精,導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虛症狀;而過度沉迷聲樂則擾亂心神,使氣機逆亂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流淫不止,榮衛散亂。」精為人體三寶之一,過耗則生命根基動搖,難以滋養五臟六腑。醫家張景岳特別強調「節慾保精」對養生的重要性,認為此乃抗衰延年之本。

四難:滋味不絕

滋味指對美食的嗜欲,尤其偏愛肥甘厚味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有言:「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」過食膏粱厚味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形成痰濕內阻。從中醫病因學看,此類飲食習慣易生濕熱,熏蒸肝膽,可致黃疸;困阻中焦,則見脘腹脹滿;上蒙清竅,引發眩暈;下注關節,形成痛風。元代醫家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專設「飲食色欲箴」,強調「爽口物多終作疾」,指出口腹之欲與疾病形成的密切關係。

五難:神慮轉發

此指思慮過度、心神不安的狀態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。」過度思慮會導致氣機結滯,影響脾胃功能,表現為納呆、腹脹等症。從衛氣營血理論看,神慮過度會耗傷營血,使心神失養,出現心悸、健忘等症;長期精神緊張則可致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,形成心肝火旺證候。清代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多處論及「鬱傷心脾」、「謀慮傷肝」等病機,反映情志因素對臟腑功能的深遠影響。

五難之間的相互關聯

養生五難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影響、互為因果。如名利心重者易生喜怒無常之情志,情緒波動又促使追求聲色之娛以排遣,進而沉溺飲食滋味,形成惡性循環。從中醫五行理論分析,此五難分別對應五志過極—思(名利)、喜怒(情志)、憂(聲色)、思(滋味)、悲恐(神慮),過極則傷及相應臟腑,並通過五行生剋影響整體平衡。
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。」所謂「主明」,實則提示心神安寧的重要性。養生五難之說雖源自古代,但其闡述的身心關係至今仍具深刻意義,為理解情志、生活方式與健康關係提供了重要視角。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,亦多參照此理論來分析病因病機,進而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