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養胎
「養胎」即妊娠期間透過調理飲食、起居以護養胎元之法,亦稱「妊娠養胎」或「胎養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母體與胎兒氣血相連,母體之狀態直接影響胎兒發育。若妊婦素有宿疾,或孕期調攝失宜,易致臟腑虛損、氣血不足,使胎元失養而萎弱難長,故須以藥餌調治、益氣養血,方能固護胎元。
理論基礎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妊娠之人,有宿挾痼疾,或因節適乖理,致臟腑衰損,氣血虛羸,胎不長養。」強調母病及胎,需藉藥物祛病、補益氣血以安胎。《格致余論》進一步闡釋「母子同體」之關係,指出母體寒熱、病安與胎兒相應,故妊婦當謹守「慎密」之道,包括調節飲食、順應四時、平息情志、節制慾念,以防外邪內傷損及胎元。
方法與實踐
- 逐月養胎法
《千金要方》提出「逐月養胎」之說,按胎兒每月發育特性調整養護重點。如:- 妊娠初期(1-3月):重在調和肝氣,避免情緒波動,飲食宜清淡,慎避風寒。
- 妊娠中期(4-6月):注重脾胃運化,多攝甘平滋養之物,如山藥、蓮子,助氣血化生以充養胎元。
- 妊娠後期(7-10月):需補益腎精,可適食黑豆、核桃,並適當活動以利氣血流通,助胎位順正。
-
飲食與勞逸
《幼幼集成》提倡「節飲食,適寒暑,戒嗔怒,寡嗜慾」,強調飲食不可過嗜辛酸咸辣,以免擾動胎氣。此外,《儒門事親》指出,妊婦適度勞作能促進氣血運行,使胎體充實,分娩較易;反之,若久坐少動(如《小兒病源方論》所言豪門婦女「飽則恣意坐臥」),易致胎弱難產,或兒生後形氣不堅。
母病與胎疾關聯
妊婦調攝失當,除影響胎兒發育,亦可能引發胎患。如:
- 胎寒:母體過食生冷或感寒邪,致兒生後腹痛、肢冷。
- 胎熱:妊婦多食辛辣或情志化火,使胎兒蘊熱,出生後易現目赤、胎黃。
- 胎毒:母體濕熱積滯,傳於胎兒,致生瘡疹、赤遊丹等症。
總言之,中醫養胎之要,在於調和母體陰陽氣血,順應胎元生長自然之勢,外避六淫,內暢情志,使胎得所養而生機充盛。歷代醫籍所述,皆立足於「母子一體」之整體觀,融合藥食、起居、情志等法,以達胎安產順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