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養胃
定義與範疇
「養胃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補陰法」範疇,特指清養胃陰,針對胃燥津傷、胃陰不足之證。胃陰為胃腑濡潤運化之基礎,性喜柔潤而惡燥熱,若因熱病傷津、久病虛耗,或飲食辛辣燥烈,皆可耗損胃陰,致其失於濡養,引發一系列燥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熱病傷津:外感溫熱病邪,邪熱熾盛,灼傷胃津。
- 飲食不節:長期嗜食辛辣燥熱、煎炸炙煿之物,或過度飲酒,耗傷胃陰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五志過極,氣鬱化火,暗耗陰液。
- 久病虛損:慢性疾病或過服溫燥藥物(如辛散發汗、苦寒瀉下過度),漸傷胃陰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胃脘隱痛或灼痛,空腹時加劇,胃中嘈雜似飢卻不欲多食。
- 兼症:口乾咽燥,渴喜冷飲但飲不解渴;大便乾結如羊矢,小便短赤;舌質紅絳少津,苔少或剝落,甚則光剝無苔(鏡面舌);脈象細數或弦細。
- 特徵:症狀多於午后或夜間加重,因陰虛內熱,逢陽氣入陰時更甚。
治療原則
以甘涼濡潤為主法,佐以酸甘化陰,慎用苦寒直折,以免更傷陰液。
常用方劑
-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:
- 組成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。
- 特色:純用甘涼,滋而不膩,專滋胃陰,適用於熱病後期胃陰未復。
- 五汁飲(《溫病條辨》):
- 組成:梨汁、荸薺汁、鮮蘆根汁、麥冬汁、藕汁(或甘蔗汁)。
- 特色:取天然汁液潤燥生津,針對陰虛燥渴甚者。
- 沙參麥冬湯:
- 適應證:胃陰虧兼肺陰不足,見乾咳少痰者。
常用藥物
- 主藥:沙參(北沙參力專養胃)、麥冬(清心除煩兼潤腸)、石斛(養陰清熱,尤適胃陰虧虛之呃逆)。
- 輔藥:玉竹(養陰不斂邪)、生地(滋腎水以濟胃陰)、天花粉(生津止渴)。
- 佐使:烏梅(酸甘化陰)、山藥(平補脾肺腎陰)、冰糖(甘緩和中)。
中醫理論延伸
胃陰與腎陰關係密切,所謂「胃腎同治」。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胃陰久耗常累及腎陰,此時需兼顧滋腎填精,如加用熟地、女貞子。此外,養胃陰需注意「通降」之性,可佐少量枇杷葉、橘白,防滋膩礙胃。若陰損及氣,見氣短神疲,可配太子參、西洋參益氣養陰。
鑒別診斷
- 胃陽虛:胃脘冷痛,喜溫喜按,與胃陰虛之灼痛相反。
- 肝胃鬱熱:脘脅脹痛伴口苦,苔黃膩,屬實熱證,宜清泄而非滋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