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心安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心安神

概念
養心安神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安神法之一,專注於滋養心陰、補益心血以安定神志。此法主要針對因心陰不足、心血虧虛所致的心神不寧,臨床常見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症狀,其病機多與心失所養、虛火內擾相關。

病因病機
心主血藏神,若長期思慮過度、勞倦內傷,或久病耗損陰血,易導致心陰不足、心血虛耗。心陰虧虛則生內熱,虛火上擾心神,遂見夜寐不安、煩躁易驚;心血不足則神失所養,表現為精神恍惚、記憶減退。此外,心與腎水火相濟,心陰虛常兼腎陰虧損,故而多夢遺精、口舌生瘡等症亦屬常見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、健忘恍惚。
  • 兼症:手足心熱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大便乾結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少津,苔薄或無苔;脈細數或沉細。

常用方藥

  1. 代表方劑

    • 柏子養心丸:以柏子仁、枸杞子滋陰養心,麥門冬清心除煩,配伍當歸、熟地黃補血,適用於心腎陰虛兼見失眠遺精者。
    • 天王補心丹:重用生地黃、天門冬滋陰清熱,人參、茯苓益氣安神,長於治療陰虛火旺之虛煩不寐。
  2. 核心藥材

    • 酸棗仁:味甘酸平,養肝寧心,為安神要藥,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其「主治煩心不得眠」。
    • 柏子仁:潤燥養心,通絡安神,尤適心脾兩虛之怔忡。
    • 夜交藤(何首烏藤):養血通絡,引陽入陰以改善眠差。
    • 龍眼肉:補益心脾,氣血雙調,善治思慮過度所致神疲。

治法原理
養心安神法強調「補虛」與「清熱」並行,透過滋陰養血以充實心體,輔以清降虛火而安定神明。因心與肝腎關係密切,臨床常佐以疏肝解鬱(如合歡皮)或補腎填精(如熟地黃)之品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