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性為中醫養生術語,統指調攝精神情志與涵養道德品性之要旨,其概念根源於道家哲學,後融入中醫理論體系,成為身心調和之核心法則。

一、典籍淵源與哲學基礎

《淮南子·俶真訓》言:「靜漠恬惔,所以養性也」,揭示道家「清靜無為」之旨,主張透過寡欲守神以復歸先天本性。中醫繼承此說,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專設〈道林養性〉篇,將養性視為養生之根本,強調「性既自善,內外百病自然不生」。

二、中醫理論內涵

  1. 神志調攝
    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之論,養性首重精神內守。情志過極可致氣機紊亂,如怒傷肝、喜傷心,故須以「和」為綱,透過靜坐、琴棋書畫等雅事,使心神安寧,五志平和。
  2. 道德修養
    中醫認為德行與健康相應,如《養性延命錄》指出「德全不危」,仁厚豁達之性情能促進氣血暢達。所謂「仁者壽」,即道德修養可輔助正氣,使魂魄安定。

三、踐行方法

  • 守神:依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「獨立守神」之法,透過導引、吐納專注凝神。
  • 節欲:道家提倡「少私寡欲」,中醫引申為節制物慾與情慾,避免耗損腎精。
  • 養德:儒家「慎獨」與道家「積德」思想結合,主張日常言行合於中道,以養浩然之氣。

四、與臟腑關聯

養性直接影響心神主宰功能(心藏神)與謀慮調適能力(肝主疏泄)。《千金方》指出,性理和暢則肝氣條達,進而協調氣血運行;反之,性情躁鬱易致木鬱化火,引發眩暈、失眠等證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將道德修養納入醫療範疇,形成獨特的身心交互養護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