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脊骨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脊骨折

背脊骨折,又稱脊椎骨骨折,首載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屬中醫「骨傷」範疇。此症多因跌撲、墜撞等外力損傷,導致脊椎骨斷裂或錯位,其病機與氣血瘀滯、經絡阻遏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背脊骨折乃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脊柱,致使骨斷筋傷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經脈受損。若傷及督脈,可能影響脊髓功能,甚則導致肢體癱瘓。《正體類要》云:「跌撲傷損,瘀血留滯,結而不散,則為腫為痛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傷處劇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,按壓痛感明顯,或見脊柱後突畸形。
  • 合併症:若骨折壓迫脊髓,可出現肢體麻木、無力,甚則截癱;嚴重者可能伴隨二便失禁。

治療原則

背脊骨折的治療需分期辨證施治,以「活血化瘀、接骨續筋、補腎強骨」為綱。

  1. 初期(傷後1-2週)

    • 手法復位:採用繩索懸吊法或牽引復位,矯正骨位,後以硬板床固定。
    • 內服藥: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方用《醫學發明》之複元活血湯(柴胡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等)加減,或七厘散(血竭、麝香、乳香、沒藥)以散瘀定痛。
  2. 中期(傷後2-4週)

    • 接骨續筋:腫痛減退後,改用正骨紫金丹(當歸、骨碎補、自然銅等)或接骨丸(土鱉蟲、續斷、當歸),促進骨痂生成。
  3. 後期(4週後)

    • 補腎活絡:骨折癒合後,若見腰膝酸軟、氣血虧虛,宜服補腎壯筋湯(熟地、山茱萸、杜仲等)或小活絡丹(川烏、草烏、地龍),強筋壯骨,通絡除痹。

外治法與調護

  • 外用方:以五加皮湯(五加皮、當歸、川芎)煎洗患處,舒筋活血。
  • 功能鍛煉:逐步進行腰背肌訓練,如「拱橋式」「飛燕式」,以恢復脊柱穩定性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:「脊樑骨傷,必先調其血脈,和其筋骨。」治療時需注重整體調理,兼顧氣血與臟腑功能,尤重補腎,因「腎主骨生髓」,腎氣充盛則骨癒堅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