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血解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血解表

定義與概念
養血解表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「扶正解表」法之一,指結合養血藥與解表藥,針對陰血虧虛兼外感表證的治法。此類患者正氣內虛(陰血不足),復感外邪,若單用發汗解表恐耗傷陰血,故需標本兼顧,既祛邪外出,又滋養營血。

病因病機
陰血虧虛者(如久病體弱、失血後、產後等),腠理不固易受風寒,然體內津血不足,難以作汗驅邪。外邪襲表後,正氣抗邪無力,呈現「血虛外感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主症:頭痛身熱、微惡風寒、無汗或少汗。
舌脈:舌質嫩紅或淡白、舌苔薄少或剝落,脈細弱或浮而無力。或伴面色蒼白、心悸、口乾等血虛之象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蔥白七味飲(《外臺秘要》)

    • 組成:蔥白、葛根、淡豆豉、生地黃、麥冬、生薑、勞水(甘瀾水)。
    • 方義:蔥白、豆豉、葛根解表散邪;生地、麥冬滋陰養血;生薑和胃助汗源。適合血虛為主、表證輕微者。
  2. 加減葳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玉竹(葳蕤)、白薇、蔥白、桔梗、薄荷、淡豆豉、炙甘草、大棗。
    • 方義:玉竹滋陰潤燥為君,佐薄荷、豆豉疏表;白薇清虛熱,治陰虛感邪兼微熱者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養血藥選擇:生地、當歸、白芍等直接補血;玉竹、麥冬等滋陰生津以化血。
  • 解表藥配伍:風寒用蔥白、生薑;風熱選薄荷、桑葉,藥性宜輕清,避免過汗傷陰。

理論依據
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凡陰虛血少者,不可發汗。」故養血解表法體現中醫「祛邪不傷正」原則,通過滋養汗源(血汗同源),使發汗有度,邪去而正安。此類方劑多屬「七方」中之「複方」,亦適用於現代醫學貧血、產後或術後體虛合併感冒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