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血解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養血解表是中醫治療學名詞,指用養血加解表的方法治療陰血虧虛感冒。症見頭痛身熱,微惡寒,無汗,舌嫩紅,少苔,脈濡數等。方劑由養血藥與解表藥合成,如蔥白七味飲。
養血解表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、氣血學說和六經辨證學說。陰陽學說認為,陰陽是構成人體和自然界的兩大對立統一的基本矛盾,陰陽平衡則人體健康,陰陽失衡則人體生病。氣血學說認為,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血相互依存,相互資生。六經辨證學說認為,人體的疾病可以分為六個基本類型,即外感六經病。外感六經病是指由於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,外邪侵犯人體後,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衡,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。
養血解表是根據陰陽學說、氣血學說和六經辨證學說,在治療外感六經病時,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採取養血加解表的方法,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養血解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用養血藥滋養陰血,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。常用的養血藥有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阿膠等。
- 用解表藥發散外邪,解除表邪的束縛。常用的解表藥有麻黃、桂枝、白朮、生薑等。
- 用養血藥和解表藥合用,以增強療效。常用的方劑有蔥白七味飲、四物湯、歸脾湯等。
養血解表是中醫治療外感六經病的重要方法,在臨床上應用廣泛。但由於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各不相同,因此在使用養血解表的方法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以下是古籍中關於養血解表的記載:
《黃帝內經》:“血虛則生風,風盛則鼻塞,頭痛,眩冒,目赤,耳聾,衄血,汗出,虛煩,心悸,善驚,四肢振顫,腰膝酸軟,痿痹,不仁,小便不利,遺精,白濁,女子月水不調,崩中漏下,胎動不安,子宮寒冷,不孕。”
《傷寒論》:“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寒無汗,但欲寐,脈浮緊者,桂枝主之。”
《金匱要略》:“太陽病,頭痛發熱,惡寒汗出,無汗而喘,脈浮緊者,麻黃主之。”
《溫病條辨》:“溫病初起,太陽受邪,表不解,里熱不解,表里俱熱,無汗而喘,脈浮緊者,蔥白七味飲主之。”
《醫宗金鑒》:“陰虛外感,頭痛身熱,微惡寒,無汗,舌嫩紅,少苔,脈濡數者,四物湯加麻黃、桂枝、白朮、生薑等,以養血解表。”
養血解表是中醫治療外感六經病的重要方法,在臨床上應用廣泛。但由於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各不相同,因此在使用養血解表的方法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