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血潤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養血潤燥
養血潤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潤燥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因血虛所致之便秘及燥證。此類病證多因陰血虧虛,臟腑失於濡養,進而導致腸道失潤,傳導失常,呈現大便乾結難下之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血主濡之」,血液具有滋養全身臟腑、潤澤組織之功。若因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思慮勞倦耗傷陰血,致使血虛津虧,則無法濡潤腸道,導致腸燥便秘;此外,血虛亦常兼見頭面、肌膚失養之症,如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、皮膚乾燥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特徵:
-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爪色淡欠紅潤。
- 頭眩心悸,因血虛不能上榮頭目、充養心神所致。
- 大便乾結如羊屎,排便困難,舌質嫩而色淡,脈細或細數。
- 或伴皮膚乾燥、肢體麻木等血不榮筋之象。
常用方藥
治則以養血滋陰、潤燥通便為主,常用藥物多具補血、潤腸之效,如:
- 何首烏:補肝腎、益精血,兼能潤腸通便。
- 當歸:補血和血,潤腸通燥,為血虛便秘之要藥。
- 生地黃:滋陰養血,清熱生津,適用於陰虧燥熱者。
- 火麻仁:質潤多脂,潤燥滑腸,尤宜老年或體虛便秘。
- 桃仁:活血潤腸,兼能化瘀,適合血虛兼瘀滯者。
經典方劑如潤腸丸(《脾胃論》)、五仁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等,皆以養血潤燥為立法基礎,配伍相應藥物以達滋潤通便之效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「養血潤燥」不僅適用於便秘,亦可用於血虛所致之皮膚乾燥瘙癢、毛髮枯槁等症。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增水行舟」之思維,即通過滋養陰血以潤通腸道,而非單純攻下,故尤宜體弱、產後或年老陰血不足者。此外,此證需與陽虛便秘(冷秘)或氣滯便秘鑑別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