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陰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陰派

養陰派,又稱滋陰派,為金、元時期形成的重要醫學流派,其理論核心在於闡發人體陰液之重要性,並以滋養陰分、清降虛火為主要治療手段。該學派之創立與發展,與當時社會環境及醫學思潮密切相關。

歷史淵源與代表人物

養陰派之成形於金元四大家學術爭鳴之際,以朱震亨(字彥修,號丹溪)為代表人物。丹溪生於元代至元十八年(1281年),卒於至正十八年(1358年),其學術思想深受劉完素「火熱論」影響,然另闢蹊徑,提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著名論點,奠定養陰派理論基礎。

核心理論

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說: 朱丹溪透過觀察自然規律與人體生理,指出「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之陽氣為氣,地之陰氣為血」,認為人體陰精難成而易虧。在《格致餘論》中強調:「天主生物,故恆於動;人有此生,亦恆於動。其所以恆於動,皆相火之為也。」指出相火妄動為耗傷陰精之主因。

相火學說: 養陰派將人體之火分為君火與相火,相火雖為生命動力,然若失其常位則成「元氣之賊」,丹溪言:「相火易起,五性厥陽之火相扇,則妄動矣。」此妄動之火最易煎熬真陰,導致陰虛火旺之證。

診療特色

辨證要點: 養陰派尤重陰虛內熱之辨識,常見顴紅潮熱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證候。朱氏認為此類證候多因「色欲過度,飲食厚味」所致,與當時江南濕熱地理環境及社會風氣密切相關。

治療大法: 以「滋陰降火」為總則,創制著名方劑如:

  • 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黃柏、知母):滋腎水、降虛火
  • 虎潛丸(黃柏、龜板、知母、熟地等):治肝腎不足、筋骨痿弱
  • 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:清瀉肝火

用藥特徵為重用龜板、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陰,輔以黃柏、知母等苦寒堅陰之藥清降相火,形成標本兼顧之治療體系。

學術影響

養陰派理論完善了中醫對虛熱證的認知體系,其影響體現於:

  1. 臨床治療:開拓虛勞、消渴、咳嗽等病證治療新徑
  2. 預防思想:提倡「收心養性」以防相火妄動
  3. 後世發展:明代繆希雍「脾陰說」、清代葉桂「胃陰說」皆受其啟發

此派學說不僅豐富溫病理論,更對內傷雜病治療產生深遠影響,與河間學派、易水學派等共同構成金元醫學之輝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