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陰清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陰清肺

養陰清肺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滋陰清熱法之一,主要針對肺熱陰虛證候。此治法以滋養肺陰、清泄肺熱為核心,適用於因陰液虧耗、虛熱內灼導致的咽喉疼痛、乾咳少痰等症,尤常見於白喉、陰虛肺燥型咳嗽或肺結核等疾病。

病因病機
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若久病耗傷、勞嗽過度,或外感溫熱之邪,均可導致肺陰不足,虛火內生。陰虛則津液不濡,肺失滋潤,故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質黏;虛熱灼絡,則痰中帶血;陰不制陽,故午後潮熱、口乾咽紅;舌質偏紅、脈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咽喉乾痛、乾咳少痰,或痰中夾血絲。
  2. 兼症:午後低熱、胸悶隱痛、口乾舌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3. 特徵病證:白喉見咽喉灰白假膜,伴氣陰兩虛者。

常用方劑

  1. 養陰清肺湯

    • 組成:生地黃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牡丹皮、薄荷、白芍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生地、麥冬、玄參滋陰潤肺;丹皮涼血散瘀;貝母化痰止咳;薄荷疏風利咽;白芍斂陰和營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養陰潤燥、清熱解毒之效,為治白喉陰虛證的代表方。
  2. 四陰煎加減

    • 適用:肺陰虧虛兼見勞嗽咯血、潮熱盜汗者。
    • 化裁:常加沙參、百合、阿膠以增強滋陰潤肺之力;若虛火旺者,酌加地骨皮、知母清退虛熱。

治法配伍要點
養陰清肺法需辨明虛實比重:

  • 陰虛為主:重用甘寒滋潤之品,如生地、天冬。
  • 虛火偏盛:佐以清降之藥,如黃芩、桑白皮,但忌苦寒過度傷陰。
  • 兼燥邪:配合杏仁、枇杷葉宣肺潤燥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法體現「金水相生」之理,肺陰虧久常累及腎陰,故嚴重者需肺腎同調,酌加熟地、山茱萸等補腎填精之品,以資化源。此外,肺陰不足與肝腎陰虛互為因果,臨證需環顧整體,避免單治一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