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陰潤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陰潤燥

定義與概論
養陰潤燥,又稱「滋陰潤燥」,屬中醫潤燥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外感或內傷導致人體陰液耗損、津虧燥熱之證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通過滋補陰液、清潤燥邪,恢復肺、胃、腸等臟腑的潤澤功能,從而改善因陰虛燥熱引發的諸多症狀。

病因與病機
中醫認為,燥邪易傷津耗液,而陰液不足又可進一步化燥,形成惡性循環。常見病因包括:

  1. 外感燥邪:秋令燥氣當令,或久處乾燥環境,燥熱之邪侵襲肺衛。
  2. 內傷陰虛:久病耗陰、過度勞神、房勞不節,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。
  3. 臟腑失調:肺胃陰虛、腸燥津枯,或肝腎陰虧累及上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肺燥陰傷:乾咳少痰、痰黏難咯、咽乾鼻燥,或痰中帶血絲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胃燥津虧:口乾咽燥、飢不欲食、胃脘嘈雜,或舌中心光剝無苔。
  • 腸燥失潤:大便乾結如羊屎、數日一行,排便困難,伴腹部微脹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1. 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沙參、玉竹、麥冬、桑葉、天花粉、生扁豆、甘草。
    • 應用:肺胃陰傷,症見乾咳少痰、口舌乾燥。方中沙參、麥冬滋養肺胃;天花粉生津止渴;桑葉輕宣燥熱。
  2.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。
    • 應用:胃陰虧損,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。生地、玉竹益胃生津,冰糖甘潤和中。
  3. 增液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。
    • 應用:腸燥便秘,俗稱「無水舟停」。三藥均屬質潤多汁,增水行舟以通便。

藥物配伍特點

  • 甘寒養陰:如麥冬、玉竹、沙參,質地柔潤,擅補肺胃之陰。
  • 鹹寒潤下:玄參兼有清熱解毒之效,適合陰虛兼熱結者。
  • 輕宣燥熱:桑葉、天花粉等既可潤燥,又能透散餘熱。

與其他治燥法區別

  • 養陰潤燥:適用於陰虛為主之燥證,以滋補為要。
  • 宣肺潤燥(如桑杏湯):針對外感溫燥初起,兼有表證。
  • 益氣生津(如生脈散):適用於氣陰兩虛,津氣並補。

理論延伸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燥勝則乾」,強調燥邪致病的核心病機。清代葉天士進一步提出「胃喜柔潤」「甘涼濡潤」之說,奠定養陰潤燥的治法基礎。臨床上,此法不僅用於秋燥,更廣泛應用於現代醫學之慢性咽炎、乾燥症候群、糖尿病陰虛型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