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養子十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養子十法是中醫古籍《古今醫統大全》所記載的十項小兒護養要訣,融合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,強調通過調整外在環境與內在飲食起居,以維護幼兒陰陽平衡與臟腑調和。以下分述十法之原理與應用:

  1. 背宜常暖
    背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所行,主一身之陽氣。幼兒陽氣未充,背部受寒易傷陽氣,導致外邪入侵,引發風寒感冒或咳嗽。故需保持背部溫暖,尤以天突、大椎等穴位處為要。
  2. 肚腹宜暖
    腹部為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所絡,脾胃為後天之本。肚腹受涼易致寒凝氣滯,運化失常,產生腹瀉、腹痛或消化不良。可透過肚兜或輕揉腹部(如摩腹法)以溫養中焦。
  3. 足膝宜暖
    「寒從腳起」,足三陰經匯於足部,與肝脾腎三臟相繫。足部受寒易使寒邪循經內傳,影響氣血運行。建議穿著適度襪履,並可於臨睡前以溫水泡腳,助氣血流通。
  4. 頭宜清涼
    小兒為「純陽之體」,頭部諸陽之會,陽氣易上亢。若頭部過暖,可能引動肝風,出現煩躁、驚啼或發熱。故不宜過度包裹頭部,維持通透為佳。
  5. 心胸宜涼
    心屬火,主神明;胸膈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若心胸熾熱,易致心火亢盛,出現夜臥不寧、口舌生瘡。衣著宜寬鬆,避免壓迫膻中穴,以利氣機舒展。
  6. 避見非常之物
    小兒「神氣怯弱」,肝常不足,驟見奇異聲色恐擾心神,引動肝風。此說與中醫「七情致病」理論相關,強調情緒刺激對幼兒肝膽經氣的影響。
  7. 溫養脾胃
   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幼兒「脾常不足」。若飲食生冷或乳哺失節,易致吐瀉,甚則演變為慢驚風。建議以甘淡平和之品(如山藥、茯苓粥)調理脾胃。
  8. 啼哭未定勿餵乳
    哭時氣逆未平,驟然哺乳易致乳食與氣相搏,形成「嗆乳」或「乳積」,表現為嘔吐青色奶瓣。此與中醫「胃氣上逆」病機相應,需待情緒平穩後進食。
  9. 慎用輕粉硃砂
    輕粉(含水銀)與硃砂(含硫化汞)皆為金石之藥,雖典籍載其鎮驚安神之效,但幼兒臟腑嬌嫩,易受毒性所傷,反致肝腎損害。傳統兒科多改用以鉤藤、蟬蛻等平肝息風。
  10. 浴洗適度防濕熱
    小兒「腠理疏薄」,頻繁洗浴或水溫過高,易使濕熱蘊蒸肌表,發為「赤遊丹毒」(類似現代之急性蜂窩組織炎)。故浴後需及時拭乾,尤其注意皮膚皺褶處,並可輔以金銀花、薄荷煎湯外滌。

「養子十法」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與小兒生理特點,透過外避六淫、內調飲食,達到「陰平陽秘」之養護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