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針
大針之源流
大針乃中醫九針之一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所載,為古代針灸治療之重要器具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明言:「大針,取法於鋒針,其鋒微員,長四寸。」此針形制特殊,針體較常規針具粗長,針尖略呈圓形,專為治療特定病症而設。
形制特點
大針之形制具以下特徵:
- 長度:四寸(約合現代9-12公分)
- 粗細:較常規毫針明顯粗大
- 針尖:微圓不銳,不同於一般針具之尖銳
- 材質:古時多為金屬製,現代亦有改良材質
治療原理
大針之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經絡理論:
- 通利關節:以其粗長之形,能深入關節間隙,疏通經氣瘀滯
- 驅散大邪:針對深層、頑固之病邪,如風寒濕邪久痼者
- 調和氣機:通過刺激特定穴位,調節氣血運行
臨床應用
大針主要用於以下病症:
- 關節病症:如頑固性關節腫脹、屈伸不利
- 深部痼疾:久治不癒之深層痹證
- 水腫積聚:特定類型之水腫與氣滯血瘀
與火針之關係
後世醫家對大針有不同闡釋:
- 《針灸聚英》觀點:認為火針即九針中之大針,強調其加熱使用之特性
- 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稱大針為燔針,突出其燒灼治療之法
- 現代區分:有學者認為大針與火針雖有相似,但應用方式仍有差異
技術要點
大針操作需掌握以下要領:
- 進針角度:多採用垂直或斜刺
- 深度控制:視部位而定,可達深層組織
- 手法運用:以提插為主,捻轉為輔
- 刺激強度:較常規針刺為強
發展演變
大針隨時代演進有所變化:
- 古代應用:多用於外科排膿、關節積液
- 金元時期:開始與溫熱療法結合
- 明清以後:火針療法逐漸獨立發展
- 現代應用:部分流派仍保留傳統大針技法
大針作為中醫傳統針具,體現了古代醫家對不同病症的精細治療思路,其獨特形制與應用方法,豐富了中醫針灸治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