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癢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癢風

癢風為中醫皮膚病症名,泛指周身皮膚搔癢而無原發性皮損之疾,其特徵為患者自覺皮膚劇癢,反覆搔抓後可見繼發性改變,如抓痕、血痂、色素沈著,甚或皮膚粗糙增厚如苔癬。此症最早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,謂其「遍身搔癢,並無疥瘡,搔之不止」,後世醫家多宗其說,並深入剖析其病因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癢風之發病與 風、濕、熱、血虛 等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風邪為患:風性善行數變,或外感風邪,或內生肝風,鬱於肌腠,不得透達,發為癢感。所謂「無風不作癢」,風盛則癢劇,遊走不定。
  2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外泛肌膚;或外受濕邪,與熱相搏,蘊阻經絡,氣血滯澀,發為瘙癢。此類患者常見皮膚灼熱、搔抓後滲液。
  3. 血虛風燥:久病體虛、年老氣衰,或失血過多,均可致陰血虧損,肌膚失於濡養,虛熱化燥生風,搔癢多見於夜間加重,皮膚乾燥脫屑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熱相搏證:癢感驟發,皮膚焮紅,遇熱加劇,或伴風團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浸淫證:瘙癢纏綿,抓破溢液,甚則滋水淋漓,伴胸悶納呆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血虛風燥證:皮膚乾枯糙硬,瘙癢夜甚,抓痕累累,面色無華,舌淡苔少,脈細弦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祛風清熱利濕:適用於風熱、濕熱證。
    • 內服方選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以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祛風,苦參、蒼朮除濕,石膏、知母清熱。濕重者加車前子、地膚子;熱盛者加黃芩、梔子。
  2. 養血潤燥,熄風止癢:適用於血虛風燥證。
    • 內服方選 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或 地黃飲子加減,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)養血,何首烏、荊芥、防風潤燥祛風。陰虛甚者加玄參、麥冬。
  3. 外治法
    • 地膚子、蒼耳葉、浮萍 煎湯外洗,或選用 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白鮮皮)溫浴,可疏風透表、緩解瘙癢。

與現代醫學對應

癢風類似於西醫之 皮膚搔癢症,後者亦以無原發皮損之瘙癢為特徵,其成因包含代謝異常、神經功能紊亂等。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透過調理臟腑氣血以治本,與西醫對症止癢之思路迥異。

癢風之病程長短不一,然其治療需標本兼顧,除藥物外,亦當注重情志調攝,以避免肝鬱化風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