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癢疥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癢疥疾
癢疥疾為中醫學病名,泛指以皮膚瘙癢、疥瘡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,始見於《周禮》。此症多因外感風濕熱邪,或內蘊濕熱,鬱於肌膚所致,亦可由蟲毒侵襲引起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癢疥疾的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感風濕熱邪:風邪善行而數變,與濕熱相搏,鬱於肌表,導致皮膚瘙癢、起疹。
- 蟲毒侵襲:如疥蟲(疥蟎)寄生,蟲毒與濕熱相結,發為疥瘡。
- 內傷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脾虛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外發肌膚而生瘡癢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,陰血不足,肌膚失養,風燥內生而致皮膚乾癢。
臨床表現
癢疥疾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劇烈瘙癢,夜間尤甚(疥蟲活動所致)。
- 皮膚出現丘疹、水皰,或伴見抓痕、結痂。
- 嚴重者可見膿皰、糜爛,甚至皮膚增厚、色沉。
根據具體證型,表現有所不同:
- 風濕熱證:皮膚紅腫、瘙癢劇烈,抓破滲液,舌紅苔黃膩。
- 蟲毒蘊結證:皮膚結節、隧道樣疹(疥瘡特徵),奇癢難忍。
- 血虛風燥證:皮膚乾燥脫屑,瘙癢時輕時重,舌淡苔薄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癢疥疾,強調辨證施治,常見治法包括:
- 清熱祛濕:適用於濕熱型,代表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殺蟲止癢:針對蟲毒證,外用硫磺膏或百部酊,內服可選苦參湯。
- 養血潤燥:血虛風燥者宜用當歸飲子滋養肌膚。
- 祛風止癢:風邪偏盛者,可加防風、荊芥等疏風藥。
此外,針灸(如曲池、血海等穴)及藥浴(如苦參、黃柏煎湯外洗)亦可輔助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