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骨
腰骨,又稱「腰椎骨」,為中醫學中對人體軀幹下部重要骨骼結構之稱謂。依據傳統中醫典籍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,腰骨即指脊骨之第十四椎、第十五椎、第十六椎間骨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所稱之第三、四、五腰椎(L3、L4、L5)。
中醫學對腰骨的認識
在中醫學理論中,腰骨屬「腎之外府」,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提及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說明腰骨之功能強弱,可反映腎氣之充盈與否。中醫認為,腰骨不僅支撐軀幹、連接上下肢體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息息相關,尤其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。
腰骨與經絡氣血
1. 督脈循行
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沿脊柱而上,貫穿腰骨。腰骨之穩固與督脈氣血充盈與否直接相關。若督脈氣血不足,可導致腰骨失養,出現腰脊酸軟、活動不利等症狀。
2. 足太陽膀胱經
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部,其經筋附着於腰骨。《靈樞·經筋》云:「足太陽之筋……上循脊、挾膂、上至項。」若腰骨受損或寒濕侵襲,可影響足太陽經之氣血運行,引發腰部拘急、冷痛等證候。
腰骨與臟腑關係
腎主骨生髓
中醫臟象理論認為,「腎藏精,主骨生髓」,腰骨之強健與否,直接受腎精盛衰影響。腎氣充足,則腰骨堅固有力;若腎虛精虧,則易見腰骨痿弱、酸軟無力,甚則骨質疏鬆。
肝主筋而司運動
肝藏血,主筋,腰骨之靈活運動有賴於筋之束縛與肝血之濡養。若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可導致腰筋失養,進而影響腰骨穩定性,出現僵硬、屈伸不利等問題。
腰骨常見病理變化
- 腰骨錯縫(腰椎小關節紊亂)
屬於中醫「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外力或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腰椎小關節微動失調,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、局部疼痛。 - 寒濕腰痛
外感寒濕之邪侵襲腰骨,阻滯經絡氣血,常見腰部冷痛重着,遇寒加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腰椎退行性病變」或「腰肌勞損」相似。 - 腎虛腰痛
因腎精虧虛,腰骨失養所致,症見腰膝酸軟、無力,勞累後加重,多見於中老年人或久病體弱者。
總結
腰骨在中醫學中,不僅是骨骼結構的一部分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緊密相連。其生理、病理變化,可反映整體氣血狀態與臟腑盛衰,於臨床辨證與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