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骨傷
病名
腰骨傷,乃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腰椎骨因外力作用而致傷折者。此病名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,其後歷代醫家多沿用此稱,並於臨床實踐中進一步闡發其病理機制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腰骨傷多因跌僕、墜墮、撞擊等外力所致,亦有因久勞耗傷、腎氣虛衰,致使骨骼失養,稍受外力即易折傷。腰椎為督脈所過,主一身之陽氣,且與腎相表裏,故腰骨傷不僅為局部骨骼受損,亦可能影響腎氣運行及經絡氣血之流通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腰脊部劇痛,活動受限,甚則無法俯仰轉側。若傷及周圍經絡,可伴見下肢麻木或放射痛;若損及腎氣,則可能出現腰膝酸軟、畏寒等全身症狀。古代醫家強調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腰骨傷者亦常合併周圍筋絡、肌肉之損傷,導致氣滯血瘀,局部腫脹青紫。
診斷要點
- 外傷史與典型症狀:如明顯外力衝擊後腰脊疼痛、活動障礙。
- 觸診檢查:醫者以手法按壓腰椎,可察覺骨節異常突起或凹陷,伴隨壓痛。
- 經絡辨證:需分辨是否涉及足太陽膀胱經或督脈氣血運行不暢。
治法探討
傳統中醫治療腰骨傷注重「筋骨並重」,分內治與外治兩途:
外治法
- 手法復位:以「端提捺正」等技巧整復錯位之腰椎,強調「欲合先離」之理,使骨歸其位。
- 固定療法:古時多以杉皮或竹片製夾板固定,現代則結合腰托等器具,維持腰椎穩定。
內治法
- 初期:以活血化瘀為主,方如「大成湯」或「復元活血湯」,散局部瘀滯。
- 中期:接骨續筋,選用「補骨脂散」或「當歸補血湯」加減,佐以自然銅、土鱉蟲等藥。
- 後期:補益肝腎,方如「金匱腎氣丸」或「左歸丸」,強壯筋骨,以防陳傷宿疾。
相關文獻補充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指出:「腰骨者,乃身之大關節也,若傷折則仰俯不能,疼痛難忍。」強調腰椎為樞紐之要,治療時須顧及整體經絡氣血之調和,非僅關注骨之斷續。
此病證與現代醫學之「腰椎骨折」類似,然中醫尤重氣血、經絡與臟腑之關聯,治療上更具整體觀。歷代醫案中,對腰骨傷之預後亦強調「腎氣盈則骨自堅」,提示調養根本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