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骨損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骨損斷

病名:指腰椎因外力作用而骨折或斷裂之病症,首見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六。「腰骨」即中醫所稱之「腰椎」,屬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之處,主司支撐軀幹、連貫上下肢活動。

病因病機:多因跌撲、墜墮、撞擊等外傷所致。腰骨為軀幹樞紐,若遭暴力衝擊,輕則氣滯血瘀,經絡受阻;重則骨斷筋傷,甚或損及脊髓,導致經脈斷絶,氣血離經,乃至癱瘓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傷處腫脹疼痛,皮色青紫,按壓痛劇,或見腰椎畸形(如後凸、側彎)。
  • 功能障礙:腰部屈伸轉側不利,坐立行走困難,若伴有脊髓損傷,可現下肢麻木不仁、痿軟無力,甚則二便失禁。
  • 脈象舌診:早期多見弦緊脈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;久病氣血虧虛者,可見細弱脈,舌淡苔白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血瘀型:急性期腫痛劇烈,拒按,活動受限,脈弦澀。
  2. 筋斷骨錯型:腰椎明顯變形,觸之有骨擦音,伴脊髓損傷症狀。
  3. 氣血兩虛型:後期患處隱痛,肌肉萎縮,兼見面色晄白、氣短乏力。

論治參考

  • 外治法
    • 初期宜手法復位,以「端提按摩」整復骨位,外敷活血化瘀膏藥(如如意金黃散)。
    • 固定用杉木皮或腰托制動,配合夾板綁縛。
  • 內治法
    • 早期投以「活血止痛湯」(《傷科大成》)加減,或「復元活血湯」以散瘀通絡。
    • 中期改用「續骨活血湯」接骨續筋,佐以補肝腎藥物如骨碎補、杜仲。
    • 後期若氣血虛弱,可服「八珍湯」或「補陽還五湯」益氣養血,通絡起痿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取督脈「命門」、「腰陽關」,膀胱經「腎俞」、「大腸俞」,配合遠端穴位如「委中」、「陽陵泉」,以通調經氣。

古籍延伸
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要旨》述:「腰骨若斷,必先察其脊脈有無損傷」,強調辨明脊髓受損與否為預後關鍵。《傷科補要》亦載腰骨損後需「調補肝腎,以壯筋骨」,反映中醫「肝主筋」「腎主骨」之理論基礎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文獻及理論整理,實際診療須循專業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