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脊
腰脊為人體腰椎骨骼之總稱,共五節(即第一至第五腰椎),上接胸椎,下連骶椎(又名「尻骨」或「尾閭」),構成脊柱中段之重要支撐。在中醫理論中,腰脊不僅為形體結構之樞紐,更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主司人體俯仰屈伸之活動,故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稱其為「身之大關節」。
形質與功能
腰脊由五節腰椎骨疊加而成,每節腰椎間以「髓核」(屬中醫「筋節」範疇)相連,外裹韌帶與肌肉,形成穩定而靈活之結構。中醫認為,腰椎內藏「腎之府」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說明腰脊之活動功能與腎氣盛衰直接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腰脊之強健需賴腎精充養;若腎虛精虧,則易見腰脊酸軟、俯仰不利。
經絡所繫
腰脊為多條經脈循行所過:
- 督脈:沿脊柱正中上行,總督一身之陽氣,腰脊為其關鍵樞紐。若督脈氣血瘀滯,可致腰脊僵直或疼痛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分行脊柱兩側,其背俞穴(如腎俞、大腸俞等)皆鄰近腰脊,主司臟腑氣機輸注。此經受邪,常現「項如拔,脊痛腰似折」(《靈樞·經脈》)。
- 帶脈:環繞腰腹,約束諸經,與腰脊 stability(穩固性)相關。帶脈失調時,可見腰脊弛緩、重墜不。
病機與證候
中醫論腰脊病證,多從「不通則痛」「不榮則痛」立論: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阻滯腰脊經絡,發為「痹證」,症見冷痛重著、轉側不利。
- 氣血瘀滯:跌撲挫閃或久坐傷氣,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痛如錐刺,痛處固定(屬「閃腰」或「瘀血腰痛」)。
- 腎虛精虧:年老或勞倦耗傷腎精,腰脊失養,綿綿作痛,伴膝軟乏力,此即《醫宗必讀》所言「腰痛之虛,十居八九」。
調治原則
歷代醫家調理腰脊,強調「通」「補」並行:
- 通:針灸取穴以督脈(如命門、腰陽關)、膀胱經(如委中、崑崙)為主,配合手法鬆解筋結;方藥常用獨活寄生湯、身痛逐瘀湯等宣通瘀痹。
- 補:以補腎填精為本,方如青娥丸、左歸丸,佐以強筋壯骨之品(如杜仲、續斷)。
綜言之,腰脊於中醫視域中,既是形骸之支柱,亦為氣血經絡之要道,其病證須辨外感內傷、虛實標本,方得調治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