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脊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脊強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熱論》,指腰脊部肌肉拘急、板滯不舒,甚則強直難以屈伸。此證多因外感邪氣、經絡受阻,或內傷氣血、筋脈失養所致,常見於傷寒熱病、痙病、痹證及破傷風等疾患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熱之邪客於太陽經脈,阻遏氣血,經輸不利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」,即屬此類,邪鬱化熱可加重筋脈拘急。
- 熱盛傷津:高熱耗液,筋脈失濡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極生風」,熾熱上擾或燔灼肝經,引發腰脊強直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血不榮筋,如《內經》云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,津血虧虛則筋肉失養。
- 瘀血阻絡:跌撲損傷或氣滯血瘀,脈道不通,亦使腰脊活動受限,見於痹證日久或外傷瘀阻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濕痹:腰脊強痛兼惡寒、苔白膩,脈浮緊,治宜祛風散寒,方用葛根湯加減。
- 熱極動風:高熱伴腰脊強直、角弓反張,脈弦數,宜清熱熄風,用羚角鉤藤湯。
- 血虛風燥:拘急麻木、面白舌淡,治當養血柔筋,選四物湯合芍藥甘草湯。
- 瘀血阻滯:痛處固定、舌黯紫,方取身痛逐瘀湯化瘀通絡。
古文獻佐證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督脈之別……實則脊強」,揭示督脈受邪與腰脊強的關聯;《金匱要略》論痙病「背反張者,痙之為病」,進一步說明筋脈攣急之象。
此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細辨虛實,外感內傷各有治法,臨床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腦膜炎、強直性脊椎炎等病,然中醫治療重在調暢氣血、通痹柔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