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脊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腰脊痛,中醫名詞,指腰部疼痛。《內經》有時稱為“腰脊痛”(《脈解篇》),有時又稱為“腰痛”(《刺腰痛論》)。因腰痛牽掣相鄰部位而發生的疼痛,臨床常見的有:若腰痛掣及背膂則稱為腰背痛;若掣及尻尾則稱為腰尻痛,或腰骶痛;若掣及下肢則稱為腰腿痛。
在《內經》一書中,根據腰脊痛的疼痛部位,以腰痛為甚的稱為“折腰”,以脊痛為主要症狀者稱為“折脊”,而腰與脊疼痛均此較嚴重者則稱“脊痛腰似折”。又根據腰痛的症狀表現,分為“腰痛不可俯仰”,“腰痛不可以轉搖”,“腰痛,不可以顧”,“腰痛,腰中如張弓弩弦”,“腰脊強”等等。根據腰痛所牽掣的部位,又可分為“脊痛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”,“頭項痛,腰脊強”,“腰痛,引項脊尻背”,“腰痛,痛引脊內廉”,“腰痛,痛引肩”,“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儿儿然”,“腰痛引少腹”,“腰背痛而脛痠”等等。自《內經》以後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等多將腰痛按病程分為“卒腰痛”(急性腰痛)和“久腰痛”(慢性腰痛)。又《三因方》則按腰痛病因分為外感腰痛,內傷腰痛以及因跌仆內扭所致的腰痛。臨床上許多疾病都伴有腰痛症狀,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,例如破傷風病的腰脊強痛,淋證腰痛,婦女經行腰痛,產後腰痛,因筋骨損傷所致的腰痛,如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說:“因而強力,腎氣乃傷,高骨乃壞”所造成的腰痛等等,這些都應當在相應的疾病中加以討論,本條所述是以腰痛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,而又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腰痛。
【常見證候】
太陽風寒腰痛:病人素無腰痛,因外感風寒,發病急驟,腰脊強痛而有拘急感,並伴有頭痛、項強、肩背痛,甚或尻、膕、踹部、周身關節均痛。發熱、惡寒、無汗或有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風寒濕痹腰痛:腰痛,且多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,疼痛時輕時重,得暖則舒,遇寒冷或陰雨天氣以及秋冬季節則加重,起病或急或緩,一般腰部轉側活動功能正常,或稍受限制。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,且常伴有僵硬“發板”的感覺。若因感受寒邪較甚,則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,疼痛程度也較重,甚至不能俯仰轉動,脈沉而有力;若因濕邪較重,其疼痛多不甚,有沉重痠楚感覺,遇陰雨冷濕天氣則加重,其脈緩;若因感受風邪,疼痛部位游走不定,其疼痛也時輕時重。風寒濕痹痛經久不癒,往往伴有腰骶或下肢麻木,甚至下肢肌肉萎縮。
勞損腎虛腰痛:腰痛綿綿不休,休息後可暫時輕減,稍遇勞累則疼痛加重,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短氣、身重、頭暈、耳鳴、脫髮、牙齒鬆動、膝軟、足跟痛、夢遺、滑精、陽萎,或婦人月經不調等症狀。腎陽虛者則畏冷,肢涼、喜暖、舌質淡白或胖嫩、脈沉細。腎陰虛者,則有低熱、五心煩熱、面部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