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腳冷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腳冷痹
病證名,屬「腰退痹證」之一,由風寒濕邪侵襲腰腳經絡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四,載其病因乃「風寒濕三毒之氣共傷於人,合而成痹」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腎弱髓虛,為風冷所搏」。因腎位處下焦,主司腰腳,其氣需充盈以濡養骨髓,若腎氣虛衰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,留滯經絡,則氣血運行受阻,發為冷痹疼痛之症。
病因病機
- 腎虛為本:腎主骨生髓,腰為腎之府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難以溫煦腰腳,易受外邪侵擾。
- 外邪侵襲:風性善行、寒性收引、濕性黏滯,三者合邪痹阻經絡,氣血凝澀,故見冷痛、麻木、活動不利。
- 經絡氣血不通: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循行腰腳,邪客經脈,陽氣不達,則局部失溫而冷痹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腰腳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,或伴麻木重着,屈伸不利。
- 兼症:或見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等腎陽不足之象;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以溫腎散寒、祛濕通絡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:
- 仙靈脾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
- 主藥:淫羊藿(仙靈脾)補腎陽、強筋骨;佐羌活、獨活祛風濕。
- 適用於腎虛風寒偏重者。
- 獨活散:
- 重獨活、桑寄生祛下焦風濕,配當歸、牛膝活血通絡。
- 三痹湯(《婦人良方》):
- 結合補氣血與祛風濕,黃芪、續斷扶正,秦艽、防風祛邪。
- 五積散加減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溫散寒濕,尤適寒邪凝滯兼痰瘀者,可加附子、肉桂助陽散寒。
相關辨證延伸
- 若久病入絡,瘀血明顯,可合「身痛逐瘀湯」化瘀通痹。
- 濕邪偏盛,下肢重着如裹,可合用「薏苡仁湯」化濕宣痹。
古籍參照
《黃帝內經·痹論》言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述「痹者,閉也」,強調氣血閉阻之理。腰腳冷痹屬「寒痹」「着痹」範疇,治法重在溫通,兼顧固護腎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