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腳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腳痛
腰腳痛,又稱「腰足痛」,是指腰痛牽連下肢之證候,屬中醫常見痺症範疇。其病機與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腎氣虛損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多以腰部痠痛沉重為主,並向下放射至腿足,嚴重者甚至影響行走。
病因病機
-
外感邪氣:
- 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腎氣不足,受風邪之所為也。」風寒濕三氣雜至,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
- 風邪善行數變,致疼痛遊走不定;寒性收引凝滯,使筋脈拘急,遇冷加劇;濕性重濁黏膩,易致痠重纏綿,陰雨天症狀明顯。
-
腎虛勞損:
- 腰為腎之府,腎精虧虛則腰脊失養,正氣不足則易感外邪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腰腳痛,腎虛為本,風寒濕為標。」
- 久病、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,皆可耗損腎氣,導致經脈空虛,邪乘虛入。
辨證分型
-
風寒濕痺:
- 腰部冷痛,下肢麻木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治宜溫經散寒、祛風除濕,方用 獨活寄生湯 加減,或 蠲痺湯 化裁。
-
腎虛挾邪:
- 腰膝痠軟無力,耳鳴頭暈,夜尿頻多,舌淡紅少苔,脈細弱。
- 偏腎陽虛者伴畏寒肢冷,可用 青娥丸 或 右歸丸;偏腎陰虛者見口燥咽乾,宜選 左歸丸 合 虎潛丸。
-
氣滯血瘀:
- 痛處固定如針刺,日輕夜重,活動不利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,方如 身痛逐瘀湯 或 復元活血湯。
經典方劑
- 壯腎散(《聖惠方》):主治腎虛風冷腰痛,以補骨脂、杜仲、肉桂溫腎壯陽。
- 牛膝丸(《證治準繩》):強筋壯骨,配伍牛膝、當歸、續斷,引藥下行。
- 萆薢散(《醫學心悟》):針對濕濁下注,以萆薢、薏苡仁利濕通痺。
外治與針灸
- 針灸取穴以 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、環跳、委中 為主,配合艾灸溫通經脈。
- 推拿手法可鬆解局部筋結,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之法緩解腰腳拘急。
相關文獻延伸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發汗太多,致腰腳拘急」,提示過汗傷陽可誘發本病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則強調「通補奇經」法治療久病入絡之腰腳痛,善用鹿角、當歸等藥。
此證需與「痿證」「歷節風」鑑別,痿證以肢體萎弱不用為特徵,而腰腳痛仍以疼痛為主症。臨床辨治當分虛實,標本兼顧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