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疽

腰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有頭疽之一,特指生於腰部腎俞穴附近之疽證。《外科理例》卷一記載:「腰疽,即下搭手。」此病多因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,毒聚肌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腰疽之發,與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關係密切。腎俞穴屬膀胱經,為腎氣輸注之處,若正氣不足,外邪乘虛而入,濕熱火毒蘊結,則發為疽。或因勞傷腎氣,陰虛火旺,熱毒內熾,燔灼營血,腐肉成膿。此外,七情內傷、過食肥甘厚味,亦能助濕生熱,壅滯經絡,促成癰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皮膚黯紅腫硬,根盤緊束,頂部多現粟粒狀膿頭,伴隨焮熱疼痛,惡寒發熱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勢漸高,疼痛加劇;膿潰後,若毒隨膿泄,則身熱漸退,瘡面漸斂。然若正虛毒盛,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則易成虛證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腰部腫脹疼痛,膿頭密集,伴發熱、口苦、尿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佐以薏苡仁、澤瀉利濕。
  2. 陰虛火熾證

    • 主證:瘡色紫暗,膿少難潰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托毒透膿。
    • 方藥:竹葉黃耆湯加減,酌用皂角刺、穿山甲托毒外出。

外治之法

  • 初起:宜金黃散外敷,或蒲公英搗爛外塗,以清熱解毒。
  • 膿成:切開排膿,務使毒邪得泄,後以九一丹提膿去腐。
  • 潰後:生肌玉紅膏敷貼,促進瘡口癒合。

腰疽之辨治,須結合整體氣血盛衰與局部病變,明辨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「癰疽雖屬外證,必根於內」,故調理臟腑、疏通經絡為治本之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