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尻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尻痛
腰尻痛,中醫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本臟》,指腰部與尻部(尾骶部)同時出現疼痛的症狀。此證多與腎、督脈相關,病因複雜,虛實寒熱皆可致病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腎虛督寒:此為腰尻痛最常見之病因。腎主骨生髓,督脈主一身之陽,若腎陽不足,督脈虛寒,則腰部及尾骶部失於溫煦,導致疼痛,常見於中老年人,或久病體弱者。此類疼痛多呈隱痛,遇寒加重,得溫則緩,並可伴有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等表現。
- 瘀血阻絡:跌打損傷,或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停留於腰部及尾骶部,導致刺痛,痛有定處,夜間加重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痰濕阻滯:痰濕之邪留滯經絡,阻礙氣血運行,可導致腰尻部沉重疼痛,遇陰雨天加重,兼見肢體困倦、胸悶、苔膩等症狀。濕性趨下,故痰濕腰痛多表現為下墜感明顯,活動後稍減。
- 寒濕侵襲:感受寒濕之邪,凝滯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疼痛劇烈,伴有拘急感,轉側不利,遇寒冷潮濕則發作或加重。
- 濕熱蘊結:濕熱流注下焦,阻滯經絡,可致腰尻部灼熱疼痛,伴小便黃赤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症狀。
辨證論治
-
腎虛督寒證
- 表現:腰部及尾骶部隱痛,遇寒加重,畏寒肢冷,夜尿頻多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壯督散寒。
- 方藥:右歸丸、青娥丸加減,可酌加杜仲、續斷、巴戟天等壯腰益腎之品。
-
瘀血阻絡證
- 表現:刺痛固定,夜間加重,轉側不利,或見局部青紫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身痛逐瘀湯加減,常用藥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地龍、牛膝等。
-
痰濕阻滯證
- 表現:腰部及尾骶部沉重疼痛,陰雨天加重,肢體困倦,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二陳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,可加蒼朮、白朮、薏苡仁等健脾祛濕藥。
-
寒濕侵襲證
- 表現:腰部冷痛重著,轉側不利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治法:散寒除濕,溫經通絡。
- 方藥:甘姜苓術湯(腎著湯)加減,或獨活寄生湯化裁。
-
濕熱蘊結證
- 表現:腰尻部灼熱疼痛,小便短赤,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加味二妙散或四妙丸加減,常用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薏苡仁、防己等。
針灸治療
針灸對腰尻痛有較好療效,可選取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、大腸俞、八髎、委中等穴位,結合虛實寒熱辨證,施以補瀉手法,必要時可配合艾灸、拔罐等療法。
腰尻痛為常見病證,臨床需根據具體病機靈活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