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胯疼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胯疼痛

證名。指腰部疼痛延伸至胯部(包含髖關節與股部)之症,可為單側或雙側發作。此證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十四,屬中醫「痹證」「腰腿痛」範疇,多與經絡阻滯、氣血失調相關,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為本
    腰為腎之府,腎精虧虛則筋骨失養,易受外邪侵襲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腎主腰腳,其經虛則受風冷」,常見於久病、年老或勞倦過度者,症見酸軟隱痛,遇勞加重。
  2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寒濕邪:風邪善行數變,寒邪收引凝滯,濕邪黏著重濁,三者合而為痹,阻滯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痠痛拘急。
    • 濕熱下注:因飲食肥甘或濕鬱化熱,流注經絡,症見灼痛伴重著感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。
  3. 氣血瘀阻
    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致局部氣滯血瘀,疼痛如刺,痛處固定,按之尤甚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虛夾風寒

    • 方藥:虎骨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以壯骨祛風,或牛膝丸(《聖濟總錄》)補腎強腰,加獨活、桑寄生溫經通絡。
    •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委中,配合艾灸溫補元陽。
  2. 濕熱下注

    • 方藥:清熱勝濕湯(《症因脈治》)為主,酌加蒼朮、黃柏清利濕熱。
    • 刺絡:於陽陵泉、陰陵泉點刺放血,瀉經絡鬱熱。
  3. 寒濕流注

    • 方藥:滲濕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重用乾薑、桂枝溫化寒濕。
    • 外治法:薰洗藥如艾葉、花椒煎湯熱敷,或推拿手法疏導膀胱經氣血。

經絡辨證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腰痛牽引下肢後側,取秩邊、承山。
  • 足少陽膽經:胯部連及側腹疼痛,針環跳、風市。

此證須結合舌脈細辨虛實,臨證常虛實夾雜,用方宜靈活化裁。古籍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通則不痛」,針藥並施以調氣血、和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