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目
腰目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位於腰部,具體位置在腎俞穴直下三寸處(約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,再垂直向下三寸)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與腎氣及下焦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多用以調理水液代謝異常之症。
主治功能
腰目穴主治消渴(類似現代糖尿病之症候)、小便頻數、遺尿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類病症多與腎氣不足、下焦氣化失司有關。腰目穴所在區域鄰近腎俞,腎俞為腎之背俞穴,主調腎臟功能,而腰目穴位居其下,可进一步增强調節腎氣、固攝下焦之效。灸剌此穴能溫補腎陽,促進水液運化,改善頻尿及消渴症狀。
操作方法
傳統多採用艾炷灸法,灸3至7壯。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至1寸,得氣後施以補法,適用於虛證;若屬濕熱下注所致之小便異常,可酌用瀉法。
理論依據
腰目穴之作用機制可從經絡與臟象理論析之:
- 經絡循行:腰部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腎俞與腰目皆位於此經旁側。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與腎相表裏,刺激此區域可間接調動腎氣。
- 臟腑相關:腎主水,司二便。腰目穴臨近腎區,通過溫灸或針刺可激發腎陽,助氣化而行水液,改善消渴及小便失約之病機。
- 局部作用:穴位所在處肌肉豐厚,深部鄰近腰神經叢,刺激可調節交感神經功能,影響膀胱括約肌之調控,此亦與現代醫學「體表-內臟反射」理論相合。
臨床配伍
古籍記載可配合關元、三陰交等穴,以加强補腎固澀之效。若消渴伴有陰虛燥熱,可加刺太溪、照海以滋腎清熱;若兼脾虛濕困,配足三里、陰陵泉健脾化濕。
腰目穴雖非十二正經之穴,然其療效明確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亦反映古人對局部穴位與臟腑關係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