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脽之中醫釋義與探微

一、詞源與定位
「腰脽」為中醫古籍中對腰部與臀部之合稱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「腰」者,屬人身軀幹之樞紐,上連背脊,下接尻臀;「脽」則專指臀部,《說文》釋為「尻也」,即尾骶部所在。二者於解剖上相鄰,經脈氣血相通,故常並論。

二、經絡所屬與生理關聯

  1. 足太陽膀胱經所主
    腰脽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主要循行區域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屬膀胱……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。」此經氣血滯澀,可致「腰脽反痛」,甚則「屈伸不利」。
  2. 與腎臟相表裏
    腰為腎之腑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腎氣虛衰或寒濕客於下焦,常首見腰脽酸重冷痛,此即《至真要大論》「心胃生寒」繼發腰脲痛之機制——寒氣下注,腎陽受遏,膀胱經氣不行。

亦與帶脈相關。

三、病理機轉與證候辨析

  1. 寒濕痹阻
    外感寒濕之邪,凝滯腰脽經絡,症見局部冷痛重着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,可伴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。此類多見於《內經》所載「太陽在泉,寒復內餘」之病機。
  2. 腎虛精虧
    勞倦內傷或年高體弱,致腎精虧虛,腰脽失養,症見隱痛綿綿,酸軟無力,遇勞尤甚,兼見頭暈耳鳴、膝脛酸軟等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此證:「腎氣既衰,精無所養,故令腰脽不利。」
  3. 瘀血內停
    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滯腰脽,痛如錐刺,痛處固定拒按,轉側俯仰困難,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《醫林改錯》論血瘀腰痛,強調「凡疼痛拒按,多屬瘀血作祟」。
  4. 熱結下焦
    濕熱蘊結膀胱或大腸,下注腰脽,見灼熱脹痛,伴小便短赤或大便黏滯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類於《丹溪心法》歸為「濕熱腰痛」範疇。

四、古典醫籍之論述拓展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足少陰之筋……循脊內挾膂,上至項……其病腰脽厥」,揭示少陰經筋病變亦能導致腰脽氣逆而痛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更明確載錄腰脽痛之針刺取穴,如「次髎主腰脽寒痛」,凸顯局部俞穴之重要性。

五、治法與用藥思路
中醫臨牀辨治腰脽痛,依證型各異:

  • 寒濕證:甘薑苓朮湯(腎着湯)加減,溫化寒濕。
  • 腎虛證:偏陽虛用右歸丸,偏陰虛選左歸丸,填精固本。
  • 瘀血證:身痛逐瘀湯,活血通絡。
  • 濕熱證:四妙丸,清利下焦。

外用方面,古法常以艾灸命門、腰陽關等穴,或藥熨(如吳茱萸、粗鹽炒熱布包外敷),以溫通經氣。

六、與現代醫學之參照
中醫「腰脽」之範疇,與現代解剖學之腰椎、骶骨、臀肌(如臀大肌、梨狀肌)及鄰近神經(如坐骨神經)分布區域相應。臨牀常見之腰椎間盤突出、骶髂關節錯縫或臀肌筋膜炎等病,其症狀表現多與中醫所述「腰脽反痛」相類,然中醫更重整體氣血陰陽之調攝,非僅拘於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