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脽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脽痛
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感於寒,則病人關節禁固,腰脽痛,寒濕推於氣交而為疾也。」「脽」與「臀」同義,指腰痛牽連至臀部,屬於中醫「腰痛」範疇中的一種特殊表現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寒濕侵襲
    《內經》強調外感寒濕之邪為腰脽痛的主要病因。寒性收引,濕性重濁,兩邪相合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腰部及臀部疼痛,伴關節拘緊、活動不利。此類疼痛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  2. 郁氣內傷
    《內經》提及「郁氣郁」亦可致病,指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氣機升降,間接導致經脈氣血壅滯,引發腰脽痛。此類患者多兼見脅脹、煩躁等氣滯症狀。
  3. 氣血瘀滯
    後世醫家補充因跌撲損傷、久病入絡,或氣虛推動無力,致血行不暢,瘀血留滯腰部及臀部經脈,引發刺痛,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濕型腰脽痛

    • 症狀:腰臀冷痛重著,轉側不利,靜臥不減,陰雨天加劇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散寒除濕,溫通經絡。
    • 代表方藥:甘姜苓朮湯(腎著湯)加減,或獨活寄生湯。
  2. 氣滯血瘀型腰脽痛

    • 症狀:痛如針刺,痛處拒按,局部或有腫脹,俯仰困難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理氣止痛。
    • 代表方藥:身痛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。
  3. 肝鬱氣滯型腰脽痛

    • 症狀:腰臀脹痛,隨情緒波動增減,伴胸脅滿悶,噯氣太息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郁,調暢氣機。
    • 代表方藥:柴胡疏肝散或金鈴子散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
腰脽痛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密切相關。膀胱經循行於腰背及臀部,若外邪侵襲或氣血失和,易致經脈痹阻;督脈總督諸陽,虛寒或瘀滯時,亦見腰脊連臀疼痛。此外,肝主筋腎主骨,肝腎不足可致筋脈失養,加重痛症,故久病者常需調補肝腎。


古籍補充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》指出:「痛在腰臀,多屬太陽;痛引少腹,責之厥陰。」提示辨證需結合疼痛範圍與經絡循行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瘀血腰痛,以痛如錐刺、日輕夜重為辨。」凸顯瘀血證的臨床特徵。

此證需與單純腰痛、坐骨神經痛(中醫稱「腿股風」)等鑑別,以明確病位與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