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痠
證名,又稱腰部酸楚,指腰部出現酸軟無力、隱隱不適之感,與單純疼痛有所區別。中醫認為,腰痠多與腎虛密切相關,尤以下元虧虛為主要病機。《張氏醫通·諸痛門》記載:「腰痠悉屬房勞腎虛,惟有峻補。」指出房事過度或勞損導致腎精虧耗,腰部失於濡養,故而酸楚乏力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不足:腎主骨生髓,腰為腎之府。若腎陰或腎陽虧虛,髓海不充,腰部筋肉失養,則見酸軟無力。
- 濕邪阻絡:濕性重濁,若久處濕地或脾虛濕盛,濕邪流注腰部,阻滯經絡,亦可導致腰痠沉重。
- 氣血瘀滯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腰部經絡瘀阻,可能表現為酸脹並存。
臨床辨證與治療
腰痠常見於虛證,然須結合兼症辨其病性:
- 腎陽虛:伴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,宜溫補腎陽,方選《金匱》腎氣丸、右歸丸。
- 腎陰虛:兼見口燥咽乾、五心煩熱,治宜滋補腎陰,方用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。
- 濕濁困腎:腰部酸重如裹,苔白膩,可選腎著湯(甘薑苓术湯)化濕健脾。
- 瘀血阻絡:酸中帶刺痛,活動加劇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經典方劑舉隅
- 青娥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腎強腰,主治腎虛腰膝酸軟。
- 補腎丸(《證治準繩》):填精益髓,適用於腎精虧虛之腰痠耳鳴。
腰痠常與腰痛並見,然其病機偏重於「虛」或「濕」,治法當以補益或化濕為先,若兼見他證,則需詳辨標本。相關鑑別可參閱「腰痛」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