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疼
證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,又稱腰痛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。中醫認為,腰為腎之府,與腎氣、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故腰痛多與腎虛、外感六淫、內傷勞損或經絡阻滯等因素有關。
病因病機
-
腎虛腰痛:
-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
- 腎精虧虛,或陰陽失調,致腰脊失養,多見隱痛綿綿,遇勞加重。
- 可分為腎陽虛(伴畏寒、肢冷)與腎陰虛(伴潮熱、盜汗)。
-
外邪侵襲:
- 寒濕腰痛: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阻滯經絡,痛處固定,遇寒加劇。
- 濕熱腰痛:濕熱交蒸,流注腰部,見灼熱痛感,伴小便短赤。
- 風寒腰痛:風邪夾寒,痛無定處,或牽掣他處。
-
氣滯血瘀:
- 跌仆閃挫、久坐勞損,致經脈瘀阻,痛如針刺,痛處拒按,舌暗或有瘀斑。
-
痰飲腰痛:
- 《金匱要略》提「痰飲」為患,水濕停聚,痰濁流注腰部,痛而重着,或伴咳痰胸悶。
辨證分型
-
腎虛型
- 腎陽虛:腰膝痠軟,畏寒肢冷,脈沉細。
- 腎陰虛:腰痠隱痛,心煩失眠,舌紅少苔。
-
寒濕型
- 腰部冷痛重着,轉側不利,苔白膩,脈沉遲。
-
濕熱型
- 腰部灼痛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-
瘀血型
- 痛處固定,日輕夜重,舌紫暗,脈弦澀。
治法方藥
-
補腎固本
- 腎陽虛:右歸丸、青娥丸加減。
- 腎陰虛:左歸丸、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
祛邪通絡
- 寒濕:甘薑苓朮湯(腎着湯)為主。
- 濕熱: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化裁。
- 風寒: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-
活血化瘀
- 身痛逐瘀湯(秦艽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等)。
-
化痰除飲
- 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湯,以溫化痰濕。
經絡與針灸
-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,取穴如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(「腰背委中求」)。
- 督脈主一身陽氣,針刺命門、腰陽關以溫通經脈。
- 艾灸適用於寒濕或腎虛型,以溫陽散寒。
腰痛之辨,須詳查病因虛實,外感內傷各異,用藥施針亦當隨證而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