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痛
腰痛為中醫常見證候,首見於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,指腰部疼痛不適之症。《內經》詳細描述其兼症,如腰部活動受限(「轉搖不能」)、俯仰困難(「不可以俯仰」)、轉側不利(「不可以顧」),並依疼痛性質分為「如引帶」「如折腰状」「如錘居其中」,或脹痛如「張弓弩弦」。此症涉及經絡臟腑,尤以腎為關鍵,因「腰為腎之府」,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等皆貫絡腰脊,故內傷外感均可致病。
病因病機
腰痛分虛實兩大類,實證多因外邪或瘀滯,虛證則責之腎精虧耗:
-
外感六淫
- 風寒濕痹:《諸病源候論》列「風痹」為五因之一,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氣血受阻,發為冷痛重著,陰雨加劇。
- 濕熱蘊結:濕邪久鬱化熱,或暑濕侵襲,症見灼痛拒按,伴口渴尿赤。
-
內傷勞損
- 腎虛:王肯堂強調「腎虛其本也」,房勞過度、久病耗精,致腎陰陽虧虛。腎陽虛者腰冷酸軟,遇勞加重;腎陰虛者隱痛伴煩熱。
- 氣滯血瘀:跌撲閃挫或久坐成瘀,腰痛如刺,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。
-
痰飲與情志
- 痰濕流注腰脊,可致沉痛麻木;憂思氣結則氣機不暢,痛無定處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中醫以「審因論治」為核心,臨床常見證型如下:
-
寒濕腰痛
- 特徵:冷痛重著,轉側不利,苔白膩。
- 治法:散寒除濕,溫通經絡,方用甘薑苓朮湯加減。
-
濕熱腰痛
- 特徵:灼痛伴熱感,暑濕天加重,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方選四妙丸。
-
瘀血腰痛
- 特徵:痛如針刺,日輕夜重,舌紫暗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身痛逐瘀湯主之。
-
腎虛腰痛
- 腎陽虛:綿綿冷痛,肢涼尿清,右歸丸溫補。
- 腎陰虛:隱痛虛煩,左歸丸滋養。
經絡與部位辨治
腰痛部位反映病位深淺與經絡歸屬:
- 腰脊痛:多屬督脈或足太陽經,伴項背強急。
- 腰腳痛:下連腿部,或為足少陰腎經病變。
- 腰尻痛(尾骶部):常涉奇經八脈,如帶脈失約。
此症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腰椎間盤突出、腎結石、腰肌勞損等,然中醫治療重整體調理,輔以針灸、推拿通絡。古籍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辨其所因而治之」,結合四診,方能明確標本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