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腰痛,中醫病名。出自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。即腰部疼痛。《內經》論述此證,常兼見「轉搖不能」、「不可以俯仰」、「不可以顧」等症,而痛的部位則可「痛引脊內廉」、引項背,引膺及腰以下部位(如「腰脽痛」等);腰痛的性質,則有「腰痛如引帶,常如折腰狀」、「痛如小錘居其中」、「腰中如張弓弩弦」(脹痛)等不同。
腰為腎之府,經脈大多貫絡於腎及腰背部位,故久病者、老年及勞乏過度、房事不節、腰脊椎病,或感邪、情志、外傷等因素均可引起腰痛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:「凡腰痛病有五。一曰少陰,少陰腎也,十月萬物陽氣傷,是以腰痛;二曰風痹,風寒著腰,是以痛;三曰腎虛,役用傷腎,是以痛;四曰(既^月)腰,墜墮傷腰,是以痛;五曰寢卧濕地,是以痛。」
王肯堂在分析腰痛證之「標本」時認為:「(腰痛)有風、有濕、有寒、有熱、有閃挫、有瘀血、有滯氣、有痰積,皆標也;腎虛,其本也。」(見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)
急性腰痛以閃挫、外傷及感受外邪、腰脊椎病較為多見;慢性腰痛,則以內傷、虛損為常見。前者宜祛邪疏通為主,後者治以補虛益腎強筋法。
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:「腰痛證,凡悠悠戚戚,屢發不已者,腎之虛也;遇陰雨或久坐痛而垂者,濕也;遇諸寒而痛及喜暖而惡寒者,寒也;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,熱也;鬱怒而痛者,氣之滯也;憂愁思慮而痛者,氣之虛也;勞動即痛者,肝腎之衰也。辨其所因而治之。」
臨床遇腰痛患者,須細辨其癥候特色,腰痛部位、病因等。通常又有急性腰痛、慢性腰痛、外感腰痛、內傷腰痛、腰脊痛、腰背痛、腰胯痛、腰尻痛、腰股痛、腰腳氣。腰膲痛等不同。可見於多種脊椎炎、腰椎間盤脫出、腰肌勞損、腎炎、腎盂腎炎、腎周圍組織炎、腎囊積水、腎結石、腎結核、盆腔炎及多種慢性虛弱(主要表現為腎陰虛、腎陽虛者)參見有關各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