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痛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痛痧

腰痛痧為痧證之一,屬於痧毒內侵、邪深病重之證候。此病多因痧毒深伏,侵擾腎臟經絡,致使腰部氣血壅滯,經脈失和而成。《痧脹玉衡》記載:「痧毒入腎,則腰痛不能俯仰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痧毒鬱結於足少陰腎經,阻滯氣血運行,甚則耗傷腎陰腎陽,危重者可見陰陽離決之象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突發腰部劇痛,活動受限,難以俯仰轉側。若誤治或失治,如誤服熱湯、熱酒等辛熱之品,可助長痧毒燔灼,導致邪熱內閉,症見煩躁不安、神志昏聵、手足搐搦、舌體短縮、耳鳴耳聾等危候。此乃痧毒攻心擾神,經絡閉塞之重症。

診察要點

  1. 脈象:左尺脈虛微無力,提示腎氣虧虛;右尺脈洪大實盛或兼見結代,主痧毒壅盛。此脈象顯示正虛邪實,病情危急。
  2. 舌象:舌質多黯紫,或見瘀斑,苔薄白或黃燥,反映氣血瘀滯或痧毒化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刺絡放血:取委中穴(屬足太陽膀胱經),以三棱針刺之,令瘀血外泄,通暢經絡。
    • 刮痧:以香油潤滑後,用錢幣或刮板沿命門穴(督脈)上下刮拭,透出痧痕以散邪解毒。
    • 針刺中魁穴(位於中指第二節尖部),可緩解痧毒上衝之勢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桃花散:本方以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為主,適用於痧毒鬱結、氣血不通之證。若兼腎陰虧損,可酌加生地、玄參;若腎陽衰微,則佐以肉桂、附子,然需謹慎辨證。

鑒別與相關病證
腰痛痧需與一般腰痛(如寒濕腰痛、濕熱腰痛或腎虛腰痛)鑒別。痧證之腰痛多發病急驟,痛勢劇烈,且伴隨其他痧證特徵(如痧點、脈象異常)。此外,痧毒入腎與「腎痧」概念相關,後者泛指痧邪侵犯腎經之總稱,而腰痛痧專指以腰痛為主症者。

備考
歷代痧症專書強調,痧毒深伏時,不可妄用溫補或辛熱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。治痧當以開泄透邪為先,待痧透毒解,再議調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