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腿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腿痛
證名,出自《普濟本事方·腎臟風及足膝腰腿氣》,又稱「腰股痛」,指腰部及下肢(包括髖、股、膝、脛等部位)因經絡氣血阻滯或臟腑虛損所引發的疼痛症狀。中醫學認為,腰腿痛與經絡循行、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肝、膀胱經及督脈為要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
- 風邪:疼痛遊走不定,多見於下肢。
- 寒邪:疼痛劇烈,遇冷加重,得熱稍緩。
- 濕邪:酸痛重濁,纏綿難愈,多伴隨下肢腫脹。
- 濕熱:局部灼熱腫痛,或見皮膚發紅,多與膀胱經濕熱下注有關。
-
氣血瘀阻:因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不通則痛。症見刺痛、固定不移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-
肝腎虧虛:
- 腎虛:腰為腎之府,腎精不足則腰膝酸軟無力,疼痛綿綿,伴眩暈耳鳴,多見於年老或久病者。
- 肝血虛:肝主筋,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,見下肢拘急、麻木,甚則萎弱不用。
-
經絡失調:
- 督脈虛損:督脈行於脊背,主一身陽氣,若陽氣不足則腰脊冷痛,俯仰不利。
- 膀胱經氣滯:循行於腰背下肢,受邪則沿經脈放射疼痛,如坐骨神經痛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濕痺:腰腿冷痛重著,陰雨天加重,舌苔白膩,脈沉緊。
- 濕熱下注:腰腿灼痛,小便赤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滯血瘀:痛如針刺,夜間加劇,舌暗紫,脈弦澀。
- 肝腎陰虛:腰膝酸軟,頭暈目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腎陽不足:腰膝冷痛,畏寒肢冷,舌淡胖,脈沉弱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提及足三陽經、足三陰經及奇經八脈病變皆可致腰痛,並詳述各經腰痛特點及針刺治法。
-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腰痛有腎虛、有痰飲、有濕熱、有瘀血、有外感」,辨證需分虛實。
此症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經絡臟腑病位及虛實寒熱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