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圍
腰圍在中醫學中,指人體於臍部水平繞身一周的長度,是古代醫家用以評估人體體格與經脈運行的重要參考依據。《靈樞·骨度》記載:「腰圍四尺二寸。」此數據為古時對標準成人腰圍的測量,反映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精確觀察。
中醫理論中的腰圍意義
1. 經絡與腰圍的關係
腰部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尤以帶脈最為關鍵。帶脈環腰而行,約束諸經,調節氣血運行。《奇經八脈考》指出:「帶脈者,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,同足少陽循帶脈穴,圍身一周,如束帶然。」若腰圍異常增減,可能反映帶脈失調,影響全身氣機。
2. 臟腑與腰部的聯繫
腰部與腎、脾、肝三臟關係密切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腰者,腎之府。」腎主藏精,其虛實可從腰部狀態窺見。脾主運化,肝主疏泄,若水濕停滯或氣機鬱結,可能導致腰圍異常變化。
3. 診斷學上的應用
古代醫家常透過腰圍尺寸推測體質狀況,如腰圍過大可能與痰濕內蘊相關,反映水液代謝失常;腰圍過小則可能提示氣血虧虛或臟腑萎弱。此外,腰圍的鬆緊度亦能輔助判斷經脈氣血充盈程度。
古今腰圍測量差異
古代以「尺」、「寸」為單位,據《骨度》記載,成人腰圍約為四尺二寸(換算約合今制84公分)。然而,古今人體體型、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不同,此數值僅供參考,實際應用需結合個人體質與臨床表現。
中醫養生與腰圍調節
傳統養生強調腰部保健,如導引按蹻可疏通帶脈,太極、八段錦中的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、「兩手攀足固腎腰」等動作,均有助維持腰圍適當尺寸,促進氣血流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