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虛腎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腰虛腎痛」為中醫病證名,源出《靈樞·經脈》,其載足少陰腎經之別絡病變時,若屬虛證則發為腰痛。《醫碥·卷三》進一步闡述此證特徵:「腎虛之患尤多」,臨床可見腰部痿弱無力、肢體倦怠、腰膝酸軟,脈象或洪或細然皆按之無力,疼痛多呈綿綿隱痛、程度不劇等徵候。
病機與證型辨析
此證核心病機在於腎精虧虛,腰府失養。中醫理論認為「腰者腎之府」,腎精充足則骨髓得養,腰椎得堅;若腎陰虧損,髓海不充,則腰脊失濡而隱痛隱隱;腎陽不足,溫煦失職,亦可致腰部冷痛酸重。臨床常分為以下證型:
- 腎陰虛型:伴見五心煩熱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陰虛內熱,虛火灼絡,故痛感纏綿。
- 腎陽虛型:兼有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、舌淡胖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。陽虛水泛,寒凝經脈,故痛處多伴冷感。
經絡辨證
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其別絡「別走太陽」,故腎虛腰痛常牽及膀胱經循行區域。若兼見尻尾部放射痛,多為督脈陽氣不升;若痛引少腹,則與帶脈失約相關。
治法與用藥特點
治療以「補虛固本」為大法,注重補益腎精,佐以通絡。
- 腎陰虛者常用左歸丸化裁,重用熟地、山茱萸滋填真陰,佐龜甲膠益腎填髓;
- 腎陽虛者宜右歸丸加減,以附子、肉桂溫補命門,配杜仲、續斷強腰壯骨。
古籍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腎虛腰痛,必用血肉有情之品」,故臨證常佐鹿角膠、紫河車等補精益髓。
與其他腰痛鑑別
有別於「濕熱腰痛」之痛處灼熱、「瘀血腰痛」之痛如針刺,腰虛腎痛特徵在於其痛勢緩而遇勞加重,臥則稍減,此與《證治準繩》「悠悠戚戚,屢發不已」之描述相符,反映虛性腰痛「因虛致痛」之本質。
此證與「腎虛腰痛」互為補充,後者更強調病因病機,前者則突出症狀特徵,二者皆屬中醫腰痛辨證體系之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