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以上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以上腫

腰以上腫為中醫水腫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。其文指出:「諸有水者,……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。」此證因水邪停聚於身體上部,病位偏表偏上,故以發汗為主要治法,使水濕從表而解,此即「開鬼門」之義(見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
病因病機

腰以上腫多因風邪外襲,肺氣失宣,導致水濕停聚於上焦。肺主通調水道,若風邪犯肺,肺失宣降,則水液不能下輸膀胱,反溢於肌表,形成上半身水腫。此外,脾虛濕盛或三焦氣化失常,亦可能影響水液代謝,加重腫勢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發汗解表,散水消腫

    • 張仲景以越婢湯(麻黃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為主方,用於風水相搏、一身悉腫者;若兼脾虛濕重,則用越婢加朮湯,以白朮健脾除濕。
    • 吳昆《醫方考》推薦九味羌活湯(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細辛、川芎、白芷、生地、黃芩、甘草),取其疏風解表、祛濕通絡之效。
    • 沈金鰲進一步提出,可選用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等藥發散風邪,佐以牛蒡子、蔥白、忍冬藤宣透濕熱,通利水氣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若兼肺熱咳嗽,可加桑白皮、杏仁以瀉肺行水。
    • 若表寒明顯,無汗惡寒者,可合用麻黃加朮湯。
    • 若氣滯者,酌加陳皮、厚朴以理氣化濕。

鑑別診斷

腰以上腫與腰以下腫治法迥異,後者因水濕趨下,病位在裡,當利小便以「潔淨府」(如五苓散、防己茯苓湯等)。臨床須辨明病位上下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相關條目:[水腫][腰以下腫][風水][皮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