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以下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腰以下腫

證型概述
腰以下腫為中醫水腫病之特定證型,出自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。其特徵為水腫集中於腰部以下,包括下肢、足踝等部位,多與水濕代謝失常相關。此證屬「陰水」範疇,常因脾腎陽虛、氣化失司,致水濕下注,或因三焦水道不利,濕濁停聚於下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腎陽虛: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氣化蒸騰。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運;腎陽虛衰,開闔失職,則水液泛溢,沉積於下。
  2. 三焦壅滯:三焦為水道通行之徑,若氣機不暢,水濕不得宣行,尤以下焦為甚,易見腰以下腫滿。
  3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遏氣機,亦可致下肢腫脹,伴見溲赤、苔黃膩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」之治則,強調透過滲濕利水,導邪外出。歷代醫家對此證用藥略有差異,然皆以通利水道為核心:

  1. 仲景治法
    • 防己茯苓湯(防己、黃耆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氣健脾、溫陽利水,適用於脾虛濕停兼表陽不足者。
    • 蒲灰散(蒲黃、滑石):清熱利濕,用於濕熱瘀阻下焦之腫。
  2. 後世發揮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推薦 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或 豬苓湯(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),前者偏重溫陽化氣,後者兼顧陰傷熱淋。
    • 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主張以 防己、昆布、海藻 等軟堅散結,配 赤小豆、茯苓、豬苓 淡滲利水,適合水濕久停成痰瘀者。
    • 加味五皮飲(陳皮、茯苓皮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)合利濕藥,加強行氣消腫之效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辨別:陽虛者腫處按之凹陷難起,畏寒肢冷;濕熱者腫處或伴發紅灼熱,小便短黃。
  • 兼症分析:若見神疲乏力、納呆便溏,多責之脾虛;若兼腰膝痠冷、夜尿頻多,則屬腎陽不振。

相關典籍延伸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治水必治氣」,於利水方中加入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以助氣行水化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分消」治法,結合宣肺、健脾、溫腎,調暢三焦氣機。

此證與「腰以上腫發汗為宜」相對,體現中醫「因地製宜」「分消走泄」之治療思想。具體用藥須依病機調整,如腎虛合濟生腎氣丸,濕熱甚加梔子、黃柏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