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癰
病名。指發於腰側軟肋下方,鄰近帶脈、五樞、維道等穴處之外癰。初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五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。
此症多因外感濕熱邪毒,或內蘊火熱,聚結於腰部經絡,致氣血壅滯而成。臨床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硬結漸起,甚則化膿破潰。若邪毒深竄,可能累及肝膽經脈,引發兼證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蘊結:久居濕地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下注腰腹,阻遏氣機。
- 七情鬱火:情志失調,肝氣鬱而化火,灼傷脈絡,血瘀成癰。
- 外傷染毒:局部挫傷或金創破損,邪毒乘虛入侵,蘊結化熱。
證候特點
- 初起期:患處腫硬,皮色微紅,灼痛拒按,或伴惡寒發熱。
- 成膿期:腫勢高突,痛如雞啄,中心軟陷,按之波動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潰後期:膿液黃稠,瘡面漸斂;若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多屬氣血兩虛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」為主,結合經絡辨證:
- 帶脈失調:佐以疏肝理脾,選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氣滯血瘀:配伍行氣散結藥,如仙方活命飲合失笑散。
外治依癰疽分期處理,未潰可敷如意金黃散,膿成則切開引流。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腰部軟組織感染」「癤腫」相近,然中醫治療重視整體調理與局部辨證結合,臨床須審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