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腰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腰柱
一、經穴別名
腰柱為經穴別名,最早記載於《外台秘要》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中又稱「腰注」,即「腰俞穴」。腰俞穴屬督脈,位於骶部,當後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。此穴主治腰脊強痛、月經不調、下肢痿痹等證。歷代醫家認為,刺激此穴可調和督脈氣血,疏通腰骶部經絡,故常用於治療局部氣血瘀滯或虛寒所致之病症。
二、正骨器械
腰柱亦為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出自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。其形制與用法如下:
- 製作方法
取杉木四根,製成扁擔形,寬一寸(約3公分),厚五分(約1.5公分),長度依患者體型及患處範圍調整。每根木條側面鑽孔,以繩索連貫固定,形成可調節之支架結構。 -
臨床應用
- 外敷配合:使用前,先以醋調「定痛散」(常用成分如乳香、沒藥、血竭等)敷於患處,再將腰柱排列於脊柱兩旁,確保器械貼合體位,維持脊柱穩定。
- 艾葉溫覆:於腰柱上覆蓋艾葉製成的薄褥,藉艾葉溫通之性,增強局部氣血運行,輔助散瘀止痛。
- 固定束縛:用寬布帶繞過患者腹前扎緊,使腰柱牢固貼合,避免位移,以維持矯正效果。
-
主治病症
腰柱主要用於:- 骨關節損傷:如腰椎錯位、骶髂關節脫位,可藉器械固定以復位。
- 軟組織勞損:慢性腰肌勞損,通過長期固定以緩解肌肉痙攣。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腰柱之設計契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原則,以器械制動防止二次損傷,配合藥物外敷及艾灸溫通,體現「外治筋骨,內調氣血」的理念。杉木性溫味辛,具散寒除濕之效,助器械與藥力相得益彰。此器械類似現代腰支架原型,然其結合中藥與灸法,凸顯中醫整體療法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